据周边地区挖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早在5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海陵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古代,这里的先民被称为“淮夷”,始以渔猎为生,后发展到“斫木为耜,揉木为耒”,以农耕为主。 夏、商时期,包括海陵在内的滨海临江的广大地域,属《尚书·禹贡》所称“九州”之一的扬州。周初称海阳地,属邗国。春秋时期,邗为吴所灭,海阳遂属吴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海阳属东海郡。 西汉初年,海阳因其“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故名海陵。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吴王刘濞因海陵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粮产丰富,在此设“太仓”(后人称“海陵仓”)。又以海陵东濒黄海,海边居民“煮海为盐”,在北方水泽中造船,特开邗沟支道(通扬运河前身),从茱萸湾(今扬州湾头)通海陵仓,后延伸至如皋蟠溪。从此,海陵盐业、粮业、造船业大兴。枚乘在《谏吴王书》中,曾以“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来形容当时海陵之富饶。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领县二十九,海陵居其一。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寺僧觉禅创建光孝寺,义熙七年(411),划广陵郡一部设置海陵郡,海陵县仍属广陵郡。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海陵县归属海陵郡,郡治移至海陵县。 唐代海陵经济文化迅速恢复发展。开元元年(723)在海陵等地设盐监,管理沿海各盐场。海陵监年产量六十万石,为各监之首。同时海陵佛教、道教日趋兴盛,海陵县学宫(即如需教官衙署)及规模较大的北山开化禅寺、东山常乐教寺和南山寺(初名“护国寺”)、城隍庙等寺院庙宇均为唐代创建。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设置泰州,取“通泰”之义。海陵县为泰州州治所在。次年,泰州刺史褚仁规奉命筑子城,并在子城外筑罗城,以为东都屏障。 宋代,泰州、海陵作为“上州”、“望县”,人文之盛尤为突出。据《万历泰州志》引旧郡志云:“自雍熙至淳祐登进士者有百余人,间有建树第一、仕至枢府者。”其中“明体达用”之学的创始人胡瑷学术成就尤为突出。北宋晏殊、吕夷简、范仲淹等名士先后曾任泰州盐官。富弼任泰州军事通判(或称军事判官)。泰州军事推官滕子京在城南建文会堂,周孟阳建文峰塔,陆佃(陆游之祖)建贡院,开凤凰池,置堂、角、亭、庵六十二处。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曾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在三垛、南坝桥大破金兵。 南宋、元代,泰州进入战争状态,遭金兵攻城掳掠。元至正十三年(1353),盐民张士诚在白驹场起义,攻取泰州,因州城毁于战火,乃在城北堡城扩建新城。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攻占泰州城,新城遭夷平,泰州一度衰败、田园遍布城中。 明清时期,兴工修复州城,在海陵县治旧基营建州治,在泰州北门外筑东、西两坝,坝口商铺客店、酒肆茶楼应运而生,居民逐渐增多,商业中心向坡子街转移。海陵境内修建日涉园、蒋科宅第、扬郡试院、胡公祠、岳武穆祠、崇儒祠等,明清古居亦以其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工艺之精、风格之独堪称苏北第一。清代王艮创“泰州学派”,思想及于哲学、政治、文艺等方面,远播日、美。 民国元年,泰州改称泰县。民国二十八年(1939),新四军北上抗日,为争取国民政府军反韩(德勤)抗日,陈毅三进泰州城与“二李”(李明扬、李长江)谈判,成功借道东进。民国二十九年(1940)泰州第一个红色政权——泰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民国三十年(1941)二月十三日,泰州城沦陷,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日本投降后,泰县光复。 1949年1月,泰县县城解放,划城区设泰州市。1950年1月11日,泰州、扬州两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下辖泰州、扬州11个市、县,专署驻泰州。5月8日,泰州市与泰县合并为泰县,县政府驻泰州。10月7日,奉令分治,恢复泰州、泰县建制。1953年2月,泰州行政区改名为扬州行政区,专署机关移驻扬州。11月底,泰州市改为省辖市。1958年泰州市改为专署辖市。1959年1月9日,泰州市与泰县再度合并,称泰州县。1962年5月再度分治,分治后仍为省辖市。1983年,全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泰州市属扬州市,为江苏省设置最早的县级市。 1996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以原县级泰州市的行政区域改建为区,将“海陵”定为新建区区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