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解锁七彩夏日,非遗面塑开出“传承之花”!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8-18 17:56
- 浏览次数:
“三分塑,七分彩”,小小面团在匠人手中被赋予了千变万化的生命。8月15日下午,海陵区第八期“非遗进中心”文明实践主题活动——面塑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温馨开启。13组亲子家庭在非遗传承人黄宝富老师的引领下,一同探寻这古老技艺的温度与魅力,让面团在掌心开出传承之花。
指尖溯古,蹴鞠风流
“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黄宝富向大家科普了蹴鞠两千余年的历史,带领着孩子们走进古人的足球世界。“看这发髻高挽、身着红衣,正是古代蹴鞠健儿的典型装束。”黄老师一边捏一边讲。只见他手指翻飞,面团变成了飘动的衣角,再稍微整一整,一个抬脚踢球的姿势就活灵活现了。
巧手传神,鞠舞千年
“注意古人蹴鞠不用手,全凭脚、膝、肩、头!”在黄宝富的指导下,亲子家庭手指翻飞。家长揉捏白色面团塑出头部轮廓,孩子们则小心翼翼地给小人粘上黑色的“小眼睛”。彩色的面团在大家手里不停地变换形状,不一会儿,十三个“古代足球小将”就慢慢成型了。
非遗新韵,古艺今传
当把小小的“足球”贴上面人足底,市民李女士看着女儿创作的蹴鞠健儿感慨道:“黄老师让《水浒传》里高俅的绝技从书里‘踢’出来了!孩子一边捏古人腰上的皮带,一边问我古代踢球的规则,这比历史课更鲜活。”笑声与惊叹交织,小小的面塑作品,成为这个夏天最珍贵的亲子成果。彩面捏塑的鞠球凌空飞转,传统与时代的对弈也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悄然完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将持续引入更多‘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的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在每一次专注的手作、每一次会心的微笑中,焕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光彩。”(全媒体记者:郁星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