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2-24 09:00
- 浏览次数:
千年海陵,文脉绵长。这里,曾留下王艮讲学的回响,回荡着梅兰芳婉转的唱腔,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锦绣文章。悠悠凤城河滋养着海陵独特的文化气质,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芳华、彰显城市品格,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新推出“文润凤城”专栏,以文字为媒、图片为介,带您走进海陵的文化深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安定书院位于海陵区迎春西路36号,在江苏省泰州中学老校区内。这里是胡瑗、王艮等著名教育家的讲学故址,千百年来一直回荡着琅琅书声,飘逸着淡淡墨香,成为名流学者的讲经论道之所,文人学士的向往之地。
科举落榜生“逆袭”为太子师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时期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宋初三先生”。因祖居陕西路安定堡,故称“安定先生”。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讲求“明体达用”,开宋代理学之先声。
胡瑗从小天资聪颖,是名副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7岁能文,13岁通晓四书五经,被人夸赞“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他远赴泰山栖真观,与好友孙复、石介求学深造,“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他便把信扔到溪涧中,泰山才有了“投书涧”的景观——胡安定公投书处。
1032年,连考7次都遗憾落榜的胡瑗放弃了科考,年过不惑的他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今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这个教学试验田,成为他教育事业的起点。
安定书院创办后,四海闻其名而至泰求学者甚多。这期间,他认识了当时在泰州西溪任盐官的范仲淹以及任海陵郡从事的滕子京,二人深为胡瑗的学识所折服。范仲淹转任苏州郡守后,聘请胡瑗为郡学教授,从此他走出泰州,走向了江南河北,走上了京城帝苑。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深耕30多年,胡瑗培养了大量崇实担当的实用型人才。最终以一身布衣,成长为太子师兼帝王师。
一树一厅皆安定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知州陈垓在泰州城西泰山下胡瑗讲学故址处创建安定书院,又称安定讲堂,比扬州安定书院要早436年,是江苏省内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明嘉靖六年(1527年),知州王臣特请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主持书院教事。
王艮在安定书院的讲学,促进了泰州安定书院教育理念的创新。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与泰州学派的民本思想、“百姓日用”思想的渊源关系而言,两者具有一致性,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理念被学界认为是胡瑗思想的延续。
历经千年风霜,安定书院现存一树一厅。一树,为银杏,胡瑗当年手植,历经千年,依旧郁郁葱葱;一厅,有前后两进,回廊相连,四角飞翘,形似蝴蝶,又称蝴蝶厅。
走进安定书院
安定书院前后两进分别为古执事厅、古客厅。天井正中央,为安定书院原址模型,据记载,当时有房屋85间。书院与四周树木相衬,古色古香,淳朴自然。
天井北侧是胡瑗的青铜塑像,上方悬挂了“明体达用”匾,系胡瑗教育思想的核心表达。
胡瑗认为,“明体”,即通晓诗书经史子集和基本的礼仪规范和道德伦常;“达用”,即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由此可见,胡瑗教育的出发点不仅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要培养既精通儒学经典又能在实践中运用的人才。在他看来,学校不再是一个为了博取功名的应试场所,而是要培养经世致用、具备实际才干的人才。
古执事厅主要介绍了胡瑗的生平,陈列了胡瑗论著、文史资料等。他创新在学校设置了“经义斋”和“治事斋”,对实务进行分科教学。经义斋,教授儒家传统经典;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术。经义斋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标,治事斋是为了造就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治事、管理人才。这种分系、分斋的教学方法,比欧洲早了600年。
古客厅主要介绍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他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把百姓是否“能知能行”作为判断标准,继承了胡瑗的思想。
展厅内陈列的三块石碑是上世纪修建校舍时出土的,也是泰州中学千年历史的见证。第一块是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立的《宋安定胡先生讲学故址》碑,第二块石碑是明代朱炳如《谒安定心斋二先生祠》碑,第三块石碑是清代泰州知州侯绍瀛所立的《泰州新建学堂碑记》。碑文中记载了侯绍瀛的开学讲话,他勉励同学们:既然生在安定先生胡瑗的家乡,就应当学习先生的高风亮节,勤奋学习,报效国家。
中堂上书“仰止”二字苍劲有力,左右悬有“经义”“治事”的字匾,正是安定先生的治学之精髓。
书院西侧,一株千年银杏树雄伟粗壮、干杈冲天,相传为胡瑗亲手栽种。被列为江苏省古树名木,编号为001,保护等级为一级。它的根脉深深扎入大地,如同安定书院的学术根基,稳固而深沉。
有诗云:“胎此千年树,欲去还依依。”它是书院历史变迁的见证,虽饱经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秋风一起,悠悠飘落,给大地铺上一片金黄。
古老的银杏树下书声琅琅,驻足仰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不论时光如何变迁,知识与文化的传承永远不会停止。愿这千年银杏与安定书院一同,成为岁月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印记,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求知者,向着光明与希望前行。(全媒体记者:卢婷婷 林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