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宣传
泰州海陵区:倾心打造兼具文化味、高颜值、烟火气文化街区
  •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24-05-11 09:40
  •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多次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他心中,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重若千钧。作为泰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承载地,近年来,海陵区围绕4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59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等“祖宗财富”,践行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小尺度、渐进式”实施老城更新,“微改造、精提升”优化街区空间,倾心倾力做靓“凤城河”文化核,打造集萃人文、承载记忆、寄托乡愁的文化古城。先后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单位。

护其貌+扬其韵,活化传统街巷

老街古巷、老宅古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标识和印记,延续承载着历史的经脉和变迁,存储着城市记忆中珍贵的文化遗迹和不可再生的人文生态,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见证者和城市文脉无法割舍的参与者。海陵在城市更新中既注重保护好历史街区的“根与魂”,也注重改善好市井生活的“住和行”,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共同发展。

泰州地理上处于吴头楚尾,南北文化在此碰撞交融。体现在建筑上,既有江南清丽典雅的一面,又有北方雄浑简朴的风格;既有北方民居封闭端庄的建筑格局,又不失江南宅第活泼通透的诗意灵性,极具审美价值。海陵在对文化街巷的整体空间格局、历史风貌、街巷肌理、特色民居以及自然景观的保护、整治、更新和合理利用等做好“把诊问脉”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三年行动,稳步推进涵东、城中等历史文化街区,升仙桥南小街、八字桥十胜街等历史风貌街区建设,保留城市记忆,全力保护好泰式民居传统历史建筑风貌和原始肌理,以“绣针绘画卷、工笔写诗篇”的精雕细琢,彰显千年古城的风韵魅力。

2100余年的悠久历史,江淮海三水汇聚、城河共生的城市格局构造了海陵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从“百姓日用即道”的泰州学派、“君子不独乐”的道德情怀、“心不变、万年青”的革命精神到源远流长的城河文化、繁荣兴盛的盐税文化、质朴幸福的早茶文化,再到梅韵婉转的京剧文化、桃花绚烂的昆曲文化、柳色青葱的评书文化,一代又一代泰州人民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思考、对艺术创新的创作探索以及对美好幸福的向往追求,寄托在一件一件文化遗产中。还要进一步系统梳理城市文脉、实施内涵建设,通过提炼记忆地标,修缮古建故居、打造文化游园、开展文艺创作、设计文创产品,凝聚形成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合力,为城市发展不断注入文化牵引力。

老街古巷传承千年,居民生活却在当下。城市更新既要传承历史空间格局,又要适应现代功能需求。在“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基础上,组织居民积极参与街巷改造设计,聚焦群众所需所盼,充分听取合理化建议意见。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宫式住宅修缮、陈家桥西巷基础设施改造、暮春街公寓立面美化提升、钟楼巷微提升和升仙桥南小街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等项目,对地下管网、供电、燃气、消防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档,实施管线入地敷设,同时补充环卫、照明灯设施,平整、美化路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邀请群众代表担任监督员,对改造全过程进行监督,使城市更新抵达群众“心”里,改造成群众真正想要的模样。

图片

微改造+精提升,打造品质街景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和外在形象展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窗口,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内涵特质的外在显现。海陵充分利用老城区“边角地”“夹心地”,创新打造品质化、多元化、碎片化小场景,全域提升古城颜值,形成“处处是诗意,处处皆景象”的城市形象,擦亮大运河文化带上“汉唐古郡、淮海名区”这颗耀眼明珠。

城市绿化有利于提高、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和提升外在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海陵区坚持水绿相依、文绿交融发展战略,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持续实施“微添绿”“凤小美”项目,推进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广泛实施闲置地块绿化、行道树新建或补植、城市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建设,将城市的景观绿化提升由点、线、面向立体空间延伸,新增绿地约394公顷,做到应绿尽绿,开门见绿、抬头望绿、就近赏绿。同时,不断完善城市绿地服务居民休闲游憩、体育健身、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

街景不只是一处静态的风景,更是一种反映当地居民情感和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围绕“城建靓区”战略,通过记忆延续、形态更新、功能升级以及资源融合等策略,重构具有区域特色、展现街区文化记忆、融入动态发展的人民生活方式的街区景象。在依法拆违的基础上,近年来,重点围绕海陵路、青年路、鼓楼路等重点路段,对街巷沿线建筑立面、店面店招、城市飞线、标识系统、公共艺术空间等进行综合性提升改造,出新店牌店招,为市民打造更有颜值、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围绕“城市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建设,从完善园林绿地空间体系、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务水平、推进共治共建共享等方面入手,实施石榴籽主题游园、净因园等63个新建游园项目,鸿发游园、大浦游园等43个游园提升项目,通过空间织补、文化植入、氛围营造,实施公园提质增效工程,构建完善的公园体系,不断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持续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有效推动高品质绿色空间全龄友好、全民乐享,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享受高品质生活。

图片

好风景+好钱景,繁荣烟火街市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名片,承担着观光、休闲、商务、居住的多重复合功能。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无一不是新旧交融、游购相宜,“文脉”“商脉”和谐统一,既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又突出现代时尚风采,既收获社会效益,又收获经济效益。但是也不乏一些地方因为方法简单、管理失控,导致过分追求商业容量,使区域环境恶化;照抄照搬成功经验,忽略自身发展特性,导致商业氛围过低、千篇一律以及缺少特色等问题。

非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兼具历史性、文化性、审美性、地方性等特征。推动非遗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深度融合,既能以文塑旅、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能以旅彰文、使文旅消费反哺非遗的保护与利用,形成非遗与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海陵现有116家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63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2项、市级9项。推动以泰州早茶、撂石锁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和旅游产业及其要素相互渗透、资源重组、优化利用,使非遗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实现活态化传承,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同时,持续激活街区产业活力与潜力。

注重商业场景氛围的创新和升级,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有针对性的营销不断强化街区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引入创意购物、时尚餐饮、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等元素的同时,重点支持早茶集市、非遗集市、饮香书场等本土时尚创意力量集合发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角度,通过打造“水幕秀”、植入“庭院戏”、开通“环河游”,以内容和运营的差异化和精细化打造“潮经济”“网红经济”“夜经济”等多元文旅业态标签。到2024年,创成8个市级以上文商旅发展特色商业街区。

图片

历史文化街区因其独特魅力,对市域及周边县市居民以及外来消费人口形成人气吸附。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围绕坡子街—金鹰—茂业、万达—老高桥—静安路两大代表性商圈,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文化场所、商务楼宇资源互动,促进商圈与市内交通、公共服务资源有效衔接,融合文化艺术、文化遗产展示、旅游购物、休闲餐饮等多种服务业态,实现商圈与城市中心区、郊区新城、重点功能区、社区居民消费需求协同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