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25-01-13 11:20
- 浏览次数:
乐享悠闲时光,乘坐高铁开启一段轻松惬意的“微度假”,正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风尚。日前,泰州海陵入选2024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趁着假期,请走进海陵,看看这座幸福之城,有哪些好吃好玩又好逛的地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谈起非遗文化,你会想到什么?遥不可及亦或是严肃古老,其实非遗文化就在你我身边。
2024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中,海陵入选“非遗繁花”主题推荐小城名单,今天带大家一起看看,不一样的海陵非遗文化。
海陵撂石锁
海陵撂石锁是海陵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起源于唐代军营中的士兵用石锁锻炼身体。后来,这项技艺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一项集角力、竞技和健身于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每天早晨,石锁爱好者们都会聚在海陵石锁公园切磋技艺。举、掷、接,近百斤的石锁像玩具一样,随着不断变换的动作在空中翻飞。
海陵撂石锁第五代传承人王秉荣被称为海陵“石锁王”。2014年,他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世界吉尼斯挑战大会上,创下“80斤石锁,在蒙眼情况下成功抛接13次”的纪录,成为泰州首个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人。在王秉荣的带动下,撂石锁这项运动成为海陵人的日常健身活动。
泰州(扬派)盆景
扬派盆景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泰州,上世纪80年代初,被确定为全国五大流派之一,融“诗、书、画、技”为一体,堪称中国盆景艺术代表作,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可谓独步天下。如今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季德和盆景结缘要追溯到1979年,他四十余年扎根在泰州盆景园思索探求,如痴如醉、不论寒暑。如今,数百盆盆景焕发着盎然生机。他还在稻河古街区创办了“泰云堂”盆景工作室,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继续努力。
泰州干丝
泰州干丝,又称泰州五味干丝,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地方志记载,早在清康熙年间,泰州的饭店即开始用豆腐干做烫干丝了。 在一代代传承之下,在泰州人的情感依托之下,泰州干丝是心手合一的塑造,是泰州人的处世哲学,传承百年,源远流长。 由于烫干丝既富有营养,又味美、清淡,所以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如今,干丝不仅成为泰州大小饭店的特色菜,也成为展示泰州饮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靓丽招牌。 海陵烙画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是我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画种。海陵烙画当前主要传承人张文亭,自幼酷爱画画,他勤奋学习,熟练融合西洋画的明暗处理与中国画之精髓为一体,运用“铁笔”电烙铁,在木板、葫芦、竹片、三合板、宣纸、丝绢等材料作画。 为传承、传播、研究烙画,张文亭创办“文亭画廊”,展示他创作的烙画作品,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宣传、演示烙画技艺。 海陵风筝 风筝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风筝便在我国古代能工巧匠手下出世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流传,如今的风筝已融入了年画、刺绣、玩具、雕刻以及戏曲故事等民族元素,制作和放飞技艺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 非遗传承人、风筝艺人朱万元自幼酷爱风筝制作,制作的风筝惟妙惟肖。他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的美好愿望。 海陵钩编技艺 钩编是一项传统手工技艺,通过一根小小的钩针勾绘出变化无穷的各种花纹、图案,配合不同的材质与配件,更是能够衍生出无限多种的造型。 泰州的钩编技艺是19世纪初从上海滩传来的,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传承和钩编技艺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和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产品。 “泰州海陵钩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华斌,以毛线为材料,巧妙地运用钩针,将一针一线交织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形状。 徐华斌所代表的“海陵钩编技艺”不仅是海陵区的一项传统手工艺,更是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技艺通过钩针的巧妙运用,将线条编织成精美的图案,展现了中华传统手工艺的博大精深。 泰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泰州的主城区,海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汉唐古郡,淮海名区”之美称。 2006年至今,我区的非遗保护工作已整整走过了十八个年头。截至目前,海陵区拥有各级非遗项目共计6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海陵撂石锁、泰州扬派盆景剪扎技艺),省级项目5项(泰州道教音乐、泰州白酒酿造技艺、泰州嵌桃麻糕制作技艺、泰州干丝制作技艺、海陵唐甸庙会),市级项目6项;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计5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