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宣传
泰州海陵区:“渔”见生态 富民好“光”景
  •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25-04-18 09:12
  • 浏览次数: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海陵区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通过构建“集中式+分布式”光伏开发格局,推动多个“渔光互补”项目相继落地。这种“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创新模式,不仅为地区能源转型注入绿色动力,更成为带动村集体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蓝色光伏海”点亮绿色发展新图景

在罡杨镇罡门村东侧,千亩鱼塘上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构成壮观的“蓝色海洋”。2024年底,三峡新能源泰州“渔光互补”项目110千伏升压站成功并网,标志着这一总投资近10亿元的重点项目正式投入运营,项目建成16个光伏发电单元,总装机容量51.8MW,日均发电量达20.5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6.2万吨。

三峡新能泰州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振介绍:“我们采用柔性大跨度技术,在保证发电效率的同时,为养殖户预留了充足的作业空间,真正实现土地立体化利用。”

“阳光红利”惠及乡村振兴

“渔光互补”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正在基层显现,罡门村党总支书记张静算了一笔账: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42万元,土地租金增收超50万元。“我们正与三峡集团探索'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类似的“阳光财富”也在华港镇下溪村落地生根,中核能源“渔光互补”项目占地1100亩,年发电量预计达1亿度,该项目不仅使村集体收入实现翻倍增长,还建立起土地租金上涨机制,农户每亩可增收100-200元。

“我们将村里的水面资源发包给项目方,由项目方进行“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建设,每亩承包金在1400元左右,这个项目每年能为我们村里带来收益不低于90万元。”下溪村党总支书记李继伟说。

"光伏+养殖"催生共赢新模式

在罡门村“渔光互补”项目区,养殖户周志兵对新模式赞不绝口:“原来我承包鱼塘1200元一亩,建了光伏项目后,只要300元,另外根据我的经验,光伏板对鱼蟹生存很好,就像给鱼塘装了遮阳伞,夏天水温能降3-5℃,冬天还能保温。

据悉,光伏板在发电的同时还给鱼蟹提供了冬暖夏凉的生长环境,冬季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夏季则可以遮挡阳光,由此降低不同季节的温差。

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渔光互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100亩,成功并网容量规模已达340MW,预计年发电量可达3.7亿度电,年可节约11.1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9.2万吨。

今年,海陵还计划在城西街道和城东街道实施“渔光互补”项目,据初步估算,到2025年底,我区的集中式“渔光互补”项目安装面积将超500万平方米,并网容量将达528MW,年发电量将达5.8亿度电,每年可节约17.3万吨标准煤,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5.3万吨。届时将有力推动农业转型,为乡村振兴提供绿色动能。

随着更多“渔光互补”项目陆续并网,海陵正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这种“阳光下的共赢”,不仅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新方案,更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