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宣传部
- 发布日期:2025-06-20 09:39
- 浏览次数:
用梅兰芳IP开发戏曲纪录片、动漫游戏,让更多人爱上传统艺术;把“最吉祥街区”升级为互动体验空间,游客戴上AR眼镜就能与历史对话;凤城河景区数字化展演将非遗文化搬上“云端”,吸引天南海北的人线上种草、线下打卡;“梅兰亭”移动阅读终端全时在线,让市民畅游智慧文化空间,乐享数字文化体验——设想也好,尝试也罢,看似千变万化,实则不离其宗:用科技给本土文化“插上翅膀”,让老故事讲出新味道。
这样的探索,非海陵独有。杭州以“数字六小龙”产业矩阵把文化玩出了未来感,无锡借“元宇宙”禅修体验让灵山景区焕发新生,常州中华恐龙园用数字孪生技术重现远古生态,让游客仿佛置身侏罗纪。相比之下,海陵的文化产业发展虽同样可圈可点,但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也是不争的现实。
面对“标兵渐远”的竞争态势,海陵如何突围、实现“弯道超车”?答案其实就两个字:融合。
△文旅演艺装备产业园效果图
眼下,时代演艺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在检测车间,工人正在对下线的防火幕阻尼升降机进行检测。这套设备控制舞台幕布升降,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对舞台上下进行有效隔离,确保观众及时疏散。连同这批防火幕阻尼升降机在内,今年年底,公司将有180多套舞台设备运往俄罗斯,参与俄罗斯联邦克麦罗沃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这家演艺装备制造企业,如今转型为大剧院整装供应商,还要打造国内首个“多用途可变剧场”。
炫酷的舞台妆造,经典的动漫角色齐聚现场……今年三月,泰州市第一届萌趣动漫游戏嘉年华在泰州文创园文创大厦正式拉开帷幕。3月1日当天,泰州文创园接待漫迷超1600人次,现场聚集了无数动漫、游戏粉丝,爱好者遍布各个年龄阶段。泰州东城集团精心培育多元化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土壤,拉着高校办产业学院、搞文创大赛,把学生的创意设计变成“圈粉潮玩”,让“破次元”的文化浪潮生根发芽。
文创大厦纳税首次破亿元,累计注册企业近480家,每平方米纳税4年增长50倍……“亿元楼”正推动更多新兴企业加速集聚,“浮光流影”“海陵之眼”等文化载体年内又将建成。这些案例不正是海陵“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同时反复证明,创意为生,科技赋能,绝不是给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披件花衣裳,而是要让它们“脱胎换骨”。 我们讲融合,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让科技与文化“骨肉相连”。
△十胜街
在文旅领域,融合的魔力更直观。钟楼巷十胜街的古建改造,既保留了“揭顶大修”的古法技艺,又引入数字化呈现的科技场景;涵西街作为首站,将打造“泰文驿”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传统文化在“云端”找到了新舞台。修旧如旧+科技焕新,让历史文化街区不只是照片里的“好风景”,更是可互动、能体验的“活化石”。
我们的步伐不止于此。两年内,海陵要把智能家居、舞台装备打造成百亿级产业链,要给“梅桃柳、儒释道、水盐茶”这些文化符号建数据库,还要把北部乡村变成农耕体验综合体,让市民游客既能下田劳作,也能用手机直播“田园慢生活”……以科技之翼,载文化远行,海陵将用实践证明,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流动的、可参与的、能赚钱的“活水”。
话说回来,高质量发展之路从不轻松。文化产业投资大、周期长,光靠政府砸钱不够,还得让市场看见真金白银。海陵的做法很实在,一边用“海文贷”给企业输血,一边简化审批流程,注册“一网通办”、项目“拿地即开工”;同时牵线校企合作,定向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既教学生数字文创,也教他们非遗活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百姓受益,正是海陵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年轻人,逛老街要发小红书,看演出要刷弹幕,买文创还讲究“仪式感”。海陵的文化“突围”,说到底就是要用现代科技激活文化基因,想方设法让“老一辈的回忆”成为年轻人手机里的流量、内心里的骄傲。倘若,梅兰芳的水袖在数字舞台上轻盈翻飞,儒释道一条街被数字光影点缀成“时空隧道”,早茶的热气在智能场景中氤氲出别样烟火……谁又能说,这样的海陵,不会从“江淮名邑”变身“顶流IP”呢?
以科技赋能文化、以文化引领发展,千年古城的文化富矿方能更好地转化为“千亿主城”的发展动能。我们期待海陵的文化产业书写愈加精彩的新篇章,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海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