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212020031/2011-12161933 | 主题分类 | 工业、交通 |
发布机构 | 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 2011-12-16 |
发文字号 | 泰海政发﹝2011﹞167号 | 时 效 | 有效 |
- 信息来源:海陵区政府办
- 发布日期:2011-12-16 19:33
-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各园区管委会,区各直属单位:
现将《海陵区“十二五”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海陵区“十二五”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专项规划
根据《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海陵区“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以来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发展概况
经过“十一五”的发展以及市直企业管理服务体制调整,我区工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区现有各类工业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4家(2010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海陵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园工业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家用电器、汽摩配件、超高分子聚乙稀管材、有机氟、数控线切割机床、农业机械、内河船舶等一批优势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形成了以春兰集团、林海集团、梅兰集团、乐金电子、中盛光电、罡阳股份、海阳化纤、明星集团、常发锋陵、申视塑料等一批国内行业比较靠前的重点骨干企业,全区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态势。
(二)主要特点
1.产业特色日益鲜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全区产业结构形成以太阳能光伏和动力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以超高分子量复合管材和铝箔金、甘氨酸为主导的新材料,以半导体引线框架、IT配套和IC芯片封装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农机装备和数控线切割机床升级产品为主导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四新”产业。同时,引导企业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至2010年底,我区传统产业(纺织服装、化工、食品医药)实现产值430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70%左右,四新产业实现产值124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20%。
2.工业经济持续增长,运行质态明显提升。2010年,原口径全区工业总产值为50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分别为401亿元、380亿元、21亿元。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总量翻番增长,五年内呈现出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产销增幅、产值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运行质态不断改善提高,工业经济“5411”工程全面实现。按全口径统计,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72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618亿元。
3.规模效应不断放大,重点成长型企业增势强劲。“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15户,新增销售亿元企业50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2家,10亿元企业6家,全区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88家。2010年88家亿元企业完成产值54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7.4%和36.5%,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的80%以上。其中33家重点成长型企业完成产值41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404亿元,实现利税41.88亿元,利润19.3亿元,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4.技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每年重点抓一批投入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的滚动实施,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入突破190亿元。项目单体投资规模也逐年加大,投资效益显著,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5.载体建设日趋完善,园区特色逐步形成。初步形成“一体双翼”(以城区为主体,以海陵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为两翼)的工业发展格局,城北物流园区的建成更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全区经济发展前景看好。海陵工业园区建成面积达10平方公里,苏陈、罡杨等工业集聚区建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举全区之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园的建设,先期实施1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框架全面拉开,九龙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22KVA的洋桥变电所交付使用。截止2010年底,海陵工业园区和新能源产业园区,入园工业企业共120多家,已经成为我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业经济实力不强。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引领行业发展的大项目偏少,严重制约着工业的外延式扩张。
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四大新兴产业初见端倪,未形成产业规模。纺织服装业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数控机床行业缺乏核心知识产权,恶性竞争加剧;内河船舶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低;车件及家电配套业,自我延伸能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条。
3.技术创新支撑不够。企业人才与技术等主要生产要素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合作层次较低,多数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仅限于技术成果一次性转让。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4.现代企业制度亟待建立。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为民营中小企业,且处于创业和二次创业阶段,缺乏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和核算制度,沿袭家族化的管理模式比较普遍,市场直接融资能力较弱,资本重组、嫁接水平不高,企业文化建设、人员培训重视不够,难以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5.载体建设难度加大。国家土地保护政策日趋完善,我区工业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土地计划争取难,拆迁补偿费用大,基础建设成本高等矛盾较为突出,园区建设负债式经营模式给地方财政造成较大负担。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总体要求,围绕调整转型、创新升级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面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实施扶优扶强和名牌带动战略,以增强骨干企业竞争力为核心,做强做大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工业载体建设,改善工业区域布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效益,推动全区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1.经济总量。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350-400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开票销售收入、利税年均增长20%以上。
2.技改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区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累计完成投入770亿元以上。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个。
3.产业结构。到2015年末,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业等四大产业占全区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规模产值比重达35%左右。
4.企业规模。到2015年末,年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达130家以上,其中:超百亿元企业4-5家,50-100亿元企业4-5家,20-50亿元企业8-10家,10-20亿元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占规模企业比重达90%以上。
5.技术进步。“十二五”期间,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000个以上,其中形成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250个以上, 新产品销售率达35% 以上;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占销售收入比达3% 以上,“十二五”期间创省级以上品牌产品15个,省级以上驰名商标数18个。
6.节能降耗。“十二五”期间,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20%,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5个以上,淘汰落后设备400台(套)以上。
三、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全区将突出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培育大企业、主攻大项目、扩张新产业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第一选择,以集约集群为第一导向,以节能减排为第一目标,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以做大做强为第一要务,提升工业经济规模竞争力。
坚持把抓大抓重、扶优扶强作为工业发展的关键点和突破口,以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推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一要扩张新产业。装备制造业,以引进核心部件企业、培育产业集聚支点为关键,加速产业集群,建设船舶、光电电力装备、动力机械、数控机床、汽摩零部件等5大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以中盛光电、春兰集团、林海集团、罡阳股份为核心,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薄膜太阳能、锂离子动力电池和高能动力镍氢电池等电池组件、新一代光伏电站、高效智能光伏跟踪等系统集成技术,壮大经济规模,打造完整产业链,适度发展生物能技术和新能源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以东沪科技产业园、申视管道园为依托,坚持创新升级,资本扩张,迅速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积极发展新型电子元器件、IC封装项目,以国家实施“高端通用芯片”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提高芯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集成电路封装业向规模化发展。以海陵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在发展呼叫中心等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同时,积极引进电子信息配套企业和软件研发、服务企业集聚,推动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化工产业在优化石化产品的同时,大力发展化学新材料产业,重点推进高性能有机硅、氟功能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产业化;金属制品、电气制造等传统产业,通过装备改造、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要主攻大项目。一方面,强化投资驱动。“十二五”期间,拟安排技术改造总投资770亿元。计划实施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0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80个,5—10亿元的项目5个。全力抓好半导体新材料、民用切片、线性变频压缩机生产线、镍氢动力电池生产线、太阳能光伏组件、光电科技、大容量电能存储、农业装备升级改造项目等一批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强化招商推动。“十二五”期间,充分抓住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及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重点突破重大项目,力争在招引5000万美元及超亿美元和超10亿元人民币的特大项目上再求新突破。
三要培育大企业。加快扶持培植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把现有的88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到“十二五”末全区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130家。做大骨干企业,形成集群化的企业梯队。重点把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作为工业经济的第二梯队,在政策引导、环境创造、技术支持上重点倾斜,尤其对微特利电机、申视塑料、华龙电子、冬庆数控等技术性强、成长性好的规模企业,要加大培植力度,促使扩量升档,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要突破300家(新统计口径,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企业),其中5000万元以上企业超过200家。做特中小企业,培育专业化的行业冠军。坚持以“专、精、特、新”为发展方向,培育更多质态优、品质高的行业单打冠军,确保每年都有一批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的行列。
2.以创新创业为第一选择,提升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要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大力提升罡阳股份、中盛光电等省、市级工程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新组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发中心4家,使部分优势产业群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同行业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科技孵化中心。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力争到“十二五”末企业直接用于新品研发的投入比提高到3%。
二要大力推进品牌战略。推动现有品牌的延伸与升级,实现品牌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积极创牌,加快实现由“贴牌”向“创牌”、由“制造”到“创造”的转变,形成以知名龙头企业、核心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品牌”效应,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成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市知名商标20件,省级以上品牌产品15个。
三要稳步推进二次创业。鼓励企业围绕主业实施上下游配套、延长产业链的项目进行二次创业。全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加快上市步伐,一方面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另一方面要与上市公司、跨国公司进行合作,不断提高企业自身在证券市场的融资能力,不断提升壮大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到“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区有2-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3.以集约集群为第一导向,提升工业经济基础竞争力。
牢固确立精心打造“东西两区”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城乡联动、两区一体”经济发展模式,致力于把海陵工业园打造成新材料、新电子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把新能源产业园区打造成全区“光电、机电一体”核心基地。
一是突破资金瓶颈。综合运用园区商贸地块以商补工,采取抵押贷款、银行授信、资产运作等多种形式,搭建融资平台,推进深度发展,实现滚动发展。
二是拓宽空间载体。坚持集约开发、集合开发,鼓励乡镇、街道在产业园创办民营集中园,加快推进产业园扩容工作,努力把优质的空间资源配置给大项目、好项目和外资项目,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三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通过引进有实力、有实绩的大公司、大集团,吸纳各类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扎实推进园区整体环境提升。进一步协调推进园区路网改造与建设,完善供水、供电、绿化等公用基础设施,尽早推动农民拆迁安置房建设,注重配套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设施,营造整体氛围,提升区位价值,把产业园建设成“高科技、无污染、生态型、园林化”的工业集聚区。力争到“十二五”末,海陵工业园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30%,新能源产业园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50%。同时,要加快城北物流园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建设,为现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等优质服务,形成二、三产业相互支撑、相互配套、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4.以节能减排为第一目标,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一是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产业,提高新兴产业和清洁能源比重,优化经济和能源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技术节能。抓好重点节能项目实施。鼓励企业实施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力系统优化、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积极推广应用变频、高效电机、高效冷却塔、高效换热器等节能新技术,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优化电网结构,推动智能电网产、学、研、用联合。
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加大整治力度,淘汰高耗能设备;进一步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活动,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十二五”期间,依法全部关闭落后小化工企业,淘汰落后设备400台(套)以上。
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建立节能专项扶持资金,鼓励和引导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扶持一批好的节能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项目。
五是建立长效节能管理机制。每年组织开展重点耗能大户节能监测和能源审计,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用电量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建立健全的节能管理和节能监察、监测体系。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违规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逐步实行差别电价。加快节能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促进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
四、保证措施
1.加强组织协调。区政府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全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作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定年度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督查考核。联席会议由区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区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协调和推动本地区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方案的实施。
2.完善政策意见。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意见。按照“优化增量、整合存量、上下联动”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投入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支持工业发展,集中有限财力重点扶持重大产业项目投资、重大技改项目实施、重大兼并重组、自主创新、品牌创建和淘汰落后产能等关键领域。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政、银、企”合作,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通过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入股等渠道,扩大资本规模,形成覆盖全区的担保网络。完善中小企业贷款及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矛盾。
3.培养引进人才。在大力培养和用好区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通过政府资助、企业为主,实施我区的重点产业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为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对有特殊贡献的高科技人才实行重奖。加大企业家培养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领军人才和中高级职业经理人,一大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中高级技工,积极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4.坚持依法推进。抓好国家、省与工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性文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依法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现规模增长与质量提升的高度统一。加强行业管理,对现有行业协会进行调整优化,鼓励企业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行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交由行业协会负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完善行业协会有偿服务制度,引导行业协会加强自身建设,推进行业自律,积极协助政府搞好行业管理,为企业提供优势服务。
5.切实加强服务。区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积极组织好境内外产业招商、重大项目现场会办、科技创新等项目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发展战略研讨、高层次人才招聘等重大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严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扎实推进“三服务活动”向纵深开展,不断完善长效机制,积极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协调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用地难、用工难、审批难等困难,努力打造区域环境建设优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