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规划
索引号 3212020031/2011-12051617 主题分类 民政、扶贫、减灾
发布机构 海陵区政府办 发文日期 2011-12-05
发文字号 泰海政发﹝2011﹞156号 时 效
区政府关于印发海陵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 信息来源:海陵区政府办
  • 发布日期:2011-12-05 16:17
  •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各园区管委会,区各直属单位:

现将《海陵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海陵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

前 言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10〕55号),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我区地震活动背景

我区地震构造属于我国大地构造区的扬子断块区的下扬子断块,地处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防御区(扬州-铜陵地震带附近),属省地震重点防御区。地震活动背景呈现如下特点:

1. 抗震设防要求高。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我区处于地震烈度7度抗震设防区,重点场所要求按地震烈度8度设防。

2. 地震地质构造复杂。我区为长江下游冲积平原,是软(塑)性的松散土质,经不起地震的强烈震撼。部分地方的浅部为砂性土,遭受地震时易发生砂土液化。区域内地下断裂十分发育,主要有泰州大断裂(两条隐伏断裂),周边还有姜堰断裂/江都邵伯—殷家庄断裂以及太和—珊瑚庄等断裂带,这些断裂附近常伴有地震活动。

3. 未来地震形势严峻。相关研究表明,我省及其近海海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2020年前存在发生多次6级、甚至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既存在发生大震的长期危险,也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现实危险。南黄海、溧阳、扬州、苏州、镇江等地的近代地震活动显著,为未来对我区造成影响或破坏的潜在震源区。

二、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1. 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规范了依法行政行为,防震减灾行政权力公开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法制监督与行政监督得到加强。

2. 防震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 2008年设立海陵区地震办公室,2009年正式挂牌成立“泰州市海陵区地震局”,并将防震减灾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各镇(街道)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地震工作机构保持稳定。区政府与各镇(街道)签订防震减灾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确保责任到位、任务到人。

3.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得到落实。全区现有防震减灾助理员10名、灾情员126名、地震宏观观测点13个、宏观测报员13个、防震减灾宣传员126名。

4. 全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建立和完善了抗震设防行政监管、检查机制,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和重大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快实施了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5.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全区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初具规模,社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添置了部分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和设施,有感地震应急处置得当,对稳定社会作用明显。

6. 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健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体系,开展各类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建成了一批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地震监测基础比较薄弱。观测手段单一,地震监测能力不足,仅有地震宏观观测点,群测群防网络亟需健全。

2. 城市综合防御能力和农村抗震设防工作亟待加强。

3. 地震应急工作尚处在起步完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紧急救援能力都有待完善提高。

4. 防震减灾意识还不强,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还需进一步加强。

5. 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经费整体投入不足,制约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同步发展,贯彻“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科学防灾、有效减灾,为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可靠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城区防震减灾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城镇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地震的能力,农村地区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地震的能力、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区内各类校舍和医院达到0.15g抗震设防标准。

1. 地震监测预警能力。坚持专群结合、社会参与、优势互补的原则,健全地震群测群防工作体系,规范地震群测群防工作规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推广群测群防工作方式,解决群测群防经费,形成多学科、多途径的综合观测系统,推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测能力提高。

2. 城区和农村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城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加强对水利、易燃易爆易泄漏有害物质的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校舍的抗震性能鉴定和加固工作。稳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农村民居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和抗震设防技术指导,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农村民居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推进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建设。

3. 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各单位、各有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抓好地震应急基础装备建设,保障应急工作及时、高效进行。加强区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救援能力。各镇(街道)要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健全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工作机制。充分依靠武警、消防部队、公安、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发展救援志愿者队伍,壮大地震灾害救助力量。城区规划设置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险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险救生设施。

4. 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85%,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5. 震后救助恢复能力。建立具有完善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力争城区全部覆盖。一旦生发破坏性地震,确保24小时内使地震灾区灾民得到基本的救助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配合市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提高对本地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稳定的地震群测群防经费渠道,继续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进一步调整完善布局,加大投入,增建网点,加强对群测群防点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群测群防点在短临预报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捕捉临震信息的能力。

加强地震预测研究,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建立我区集震情动态跟踪、预警、应急和震后趋势判断为一体的震情应急预警平台,及时跟踪、发布震情信息。

二、加强震灾预防体系建设,增强灾害综合抗御能力

配合实施泰州市主城区地震活断层探测,努力推进城区地震小区划和震害预测工作,完善城市工程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立震害综合防御基础数据库及相应技术支撑系统。

开展城市建构筑物,特别是人员密集场所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震性能普查鉴定和加固改造。

在城区重要建筑群和生命线工程依法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推进我区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建设,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提供实时地震预警信息。

开展农村民居抗震、防震知识宣传和技术培训,对民居的规划和选址进行论证和指导,推广实用、抗震的农村民居建设图集,因地制宜开展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示范点建设。

三、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灾害应急处置水平

进一步推进全区地震应急预案的编、修工作,形成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应急预案体系。

加快地震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和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为全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坚持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地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增强市区级专业地震紧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以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伍为中坚、各有关行业救援队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地震紧急救援队伍体系,积极开展地震救援训练和培训。

四、强化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法制保障能力

加强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依法开展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地震应急等工作的行政执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地震部门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业务素质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贯彻实施地震行业国家标准,修订和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和本系统内各类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依法规范和调整地震安全性评价活动和行为。

五、注重知识宣传普及,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加强与教育、科技、媒体的合作,制定年度科普宣传教育计划。开展5.12防灾减灾日专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文明社区活动。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将防震减灾科普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计划,继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组织编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手册。

第四章 “十二五”重点项目

“十二五”期间是我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区将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投入。各有关单位和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防震减 灾重点项目建设,落实防震减灾任务,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海陵区“十二五”期间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表

序号

类别

项 目 名 称

年 度

备 注

1

地震

监测

拟建设深井测震台

2011—2015

1个

2

安全监控系统

2011—2012

建成区与各镇、街间专网

3

地震灾害预防

农村民居防震安全工程

2011—2015

含示范点建设、图集编制

4

省级安全示范社区创建

2011—2015


5

地震

应急

应急预案修编和演练

2011—2012

含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它人员密集场所

6

建成应急避难场所

2011—2013

1处(泰山公园)

7

应急物资储备

2011—2015

每年完善和部分更换

8

应急指挥系统(数字无线传输网)建设

2011-2012

项目建成后,可解决重大灾害发生,现有通信手段遭损坏或信道被堵塞时,保持应急指挥、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依法行政

加强对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管,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对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规范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活动,保障防震减灾规划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领导

防震减灾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主动听取防震减灾工作汇报,研究解决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中的困难。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区将对本地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实施情况定期检查和监督,保障“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目标的实现。全区上下要全面落实防震减灾责任制,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三、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管理机构,配齐与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人员,积极稳妥地改善防震减灾队伍的总体结构,提高整体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挥区、镇(街道)各级防震减灾机构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基层组织的作用。

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防震减灾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稳定的经费投入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基本支撑条件。为保障“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要将地震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稳定可靠、逐年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提高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专项投入,保证我区“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目标的实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