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212020031/2011-12051604 | 主题分类 | 科技、教育 |
发布机构 | 海陵区政府办 | 发文日期 | 2011-12-05 |
发文字号 | 泰海政发﹝2011﹞155号 | 时 效 |
- 信息来源:海陵区政府办
- 发布日期:2011-12-05 16:04
-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各园区管委会,区各直属单位:
现将《海陵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海陵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加速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根据《泰州市海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海陵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本规划共分四个部分:发展基础、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点措施。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全区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落实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提升科技贡献份额,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详见表1)。
1. 科技投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科技专项经费达700.3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43%;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多项,累计发放各类扶持资金2400多万元,惠及企业156家,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近2亿元。2010年全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R&D)费用超过2.7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2.02%,2010年的人均科普经费1.5元,比“十一五”初期增长了200%。
2. 高新技术迅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全区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认定省民营科技型企业40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7项,是十五期间的8倍。实施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9项、国家火炬计划11项、国家星火计划2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4项、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5项、省科技支撑计划5项。建立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建立院士工作站2家、外资研发机构2家。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3.19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8.52%,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累计30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607件,专利授权1508件,申请PCT国际专利5件。
3. 产学研合作日趋广泛。
五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组织企业参加市“科技洽谈会”、“企业院校行”等重大科技活动5次,组织举办海陵区科技成果信息发布暨产学研合作(科技招商)项目签约大会2届。邀请中科院、国防科工委系统等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几十家单位的100多名专家、教授来泰参会,带来国内前沿科技动态和项目信息3000条。组织50多家企业分西线、南线、北线出行,走访高校、科研院所。五年共签订正式合作协议项目110项,大批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4. 创新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规划61亩,区政府投入1200万元启动一期8000㎡孵化楼工程建设。2009年,中心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10年,创业中心已成功招引35个科技项目入驻孵化,实现产值1.2亿元,开票销售8000万元,纳税600万元。
5.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积极构建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新机制,建立并实施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制度,科技人才队伍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具有各类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才100多名,新增区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从事科技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3828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28.2%。引进高层次人才23名,其中5名高层次人才被列入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表1:海陵区“十一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 十一五目标 | 实际完成 | |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科技人才总量(人) | 5000 | 13220 |
高层次科技人才(人) | 700 | 716 | |
建成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个) | 8—10 | 17 | |
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个) | 2—3 | 4 | |
专利申请量累计数(件) | 1000 | 3000 | |
专利申请授权量(件) | 500 | 1508 |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 | 15 | 36 |
开发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项) | 20 | 97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 | 28 | 28.52 | |
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家) | 8—10 | 31 | |
建成市级产业化特色基地(家) | 2—3 | 2 | |
科技投入 | 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比例(%) | 2 | 2.62 |
重点企业R&D经费占销售额(%) | >4 | 3 | |
一般企业R&D经费占销售额(%) | >2 | 2 | |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 | >2 | 2.02 | |
科学技术普及 | 建成高标准电子科普画廊(座) | 20 | 30 |
30米高标准灯光科普画廊(座) | 1 | 1座(100米) | |
全区年人均科普经费(元) | 1 | 1.5 |
(二)存在问题。
1. 科技创新人才偏少,尤其是适应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匮乏。
2. 科技投入不足,虽然区本级财政投入增长较快,但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还未形成。
3. 新兴产业规模较小,部分产业停留在低端环节。
4.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面不宽,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率偏低。
5. 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企业数量不多。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海陵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方针,着力吸纳创新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大幅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设创新海陵,提升海陵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表2: 海陵区“十二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名 称 | 十二五目标 | 目标属性 | |
科 技 投 入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R&D/GDP)(%) | >2.5 | 约束性 |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重(%) | >90 | 导向性 | |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 产值超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家) | 1-2 | 导向性 |
年产值超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家) | 3-5 | 导向性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 500 | 导向性 | |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 | 20 | 导向性 |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经济总量(%) | >35 | 预期性 | |
自主创新能力 | 专利申请量(件) | >4000 | 预期性 |
发明专利申请量(件) | >1000 | 预期性 | |
科技人才 | 引进、培养掌握国内领先技术的高级专家(名) | 50 | 导向性 |
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名) | 500 | 导向性 | |
创新平台 | 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 | 30 | 导向性 |
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 | 10 | 导向性 | |
建成特色产业园区(家) | 8-10 | 导向性 | |
科
技
计
划 | 实施省以上火炬计划项目(项) | 10 | 预期性 |
实施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 | 8 | 预期性 | |
实施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项) | 20 | 预期性 | |
开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个) | 100 | 预期性 | |
新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个) | 20 | 预期性 | |
获得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项目(项) | 5 | 预期性 | |
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项) | 3 | 预期性 |
三、主要任务
(一)引进培育新兴产业。
以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产业延伸、集群发展为方向,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不断向新能源、新材料、新电子、新装备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重点支持晶硅太阳能芯片、光伏组件、光伏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建造与维护、逆变器、储能设备、镍氢电池、钴酸锂电池、胶体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领域;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结构材料、高性能高端金属材料、特种电子材料和新型储能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领域;电子元器件、组件、芯片封装、外延片、芯片、封装测试和LED应用等新电子产业领域;高、中档数控机床、联合收割机、油菜收割机、稻麦收割机等农业装备、动力转向器、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等新装备产业领域。全区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形成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其中年产值超1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1-2家、年产值超5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3-5家;全区“十二五”期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期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0%以上。
(二)不断提升传统产业。
针对我区传统产业的特点,加速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中间分离、两端延伸,继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嫁接高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引导、鼓励和支持传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落实国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革新、工艺升级等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
(三)重点培育创新企业。
支持行业重点企业开展前瞻性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重点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加强产业化技术的转化应用,通过产品升级、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化的领导型企业。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创新需求,组织开展科技型企业家培训工程,积极申报“博士创新集聚计划”、“产业教授推荐计划”。加快实施“海陵英才计划”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拥有关键技术和知识产权、能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专家和团队。五年内引进、培养掌握国内领先技术的高级专家50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500名。发挥高层次人才支撑发展、引领创新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坚持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方向,全力推进一批能够支撑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载体和科技公司服务平台建设。联合国内外相关产业领域重点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推动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具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产业链。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适应海陵产业加快发展的企业研发中心。“十二五”期间建成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建成特色产业园区8-10家。同时,加快产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步伐。
(五)创建特色产业基地。
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及其特色基地建设,积极推动海陵工业园区创建江苏省高新技术区;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园创建“江苏省科技产业园”、“江苏省创新型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国家‘863’新能源产业园”;放大东沪科技园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业效应,推动创建江苏省新材料产业特色基地;对林海集团、常发锋陵、宇成集团等企业进行共同包装,推动创建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产业特色基地;对罡阳股份、明星减震器等企业进行共同包装,推动创建江苏省汽摩零部件产业特色基地。
(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业。
1. 创业风险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动作的原则,鼓励和促进社会各类资本和境外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2. 科技银行。鼓励商业银行加快建立科技贷款专营机制,加大对中、小科技创业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出台科技银行信贷风险补偿政策,为科技银行提供新的信贷风险保障。3. 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制定贷款业务操作规程和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开展科技企业小额贷款、票据贴现,贷款转让,咨询业务以及贷款下的结账业务。4. 科技担保公司。设立科技型企业担保公司,开展科技再担保业务。规范科技型企业与银行及贷款担保公司的借贷关系,加强贷款公司风险控制,建立科技型企业贷款担保体系。5. 科技保险工作。借鉴试点经验,逐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扩大承保范围,创新保险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在自主创新、研发、交易、融资、企业并购等方面,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活力。
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科技工作的执行力和推动力。加强区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其统筹协调职能,认真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形成规范化、权威化运作机制,保障其决策的科学和高效。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将年度科技创新工作目标纳入区委、区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加大对镇、街(园区)和相关部门科技创新工作的考核力度,落实工作责任,为全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成果转化、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等科技政策,积极引导、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二)实现多元化投入,确保经费增长。
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吸引社会机构广泛参与,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资金投入体系。持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积极探索资本运作模式,加快各类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集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引社会投资。强化科技与金融两大资源和要素的结合,鼓励国内外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和其它经济组织及个人建立风险投资机构,扩大创业和风险投资资金规模,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放大作用,降低企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出台科技保险费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转化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院校为依托”的产学研互动的技术研发与开放集成平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需求,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十二五”期间,全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至少与一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有研发机构的比例达80%以上,企业研发支出保持在3%。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创新驱动。
引导鼓励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并及时主动申请专利保护,防止知识产权流失;深入完善专利产业化政策,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推进知识产权成果应用与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着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重点产业集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和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到“十二五”期末,全区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专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专利技术实施率和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国(境)外专利申请量明显提高。
(五)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以新能源产业园“人才特区”建设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集聚为核心,加快落实“海陵英才”计划,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引导企业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支持企业结合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实行技术入股、股份期权等创新要素参与的分配形式。加强对基层科技人才的培训,加快现有人才的素质提高和知识、技术更新。以重大科技任务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加快引进高技术研究开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技创业的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加快引进一批善于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家、处于国内外科技发展前沿的学科技术带头人、拥有科研成果和较强研发能力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落户海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