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动态
海陵区着力构建高水平教育治理机制
  • 信息来源: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
  • 发布日期:2024-06-20 12:43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海陵区着眼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着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与人民群众期望“上好学”的矛盾化解,拓宽思路,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加快构建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度和满意率。

一、建立教育优先保障机制

教育投入优先安排。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严格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投入要求,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总额中的占比,确保财政优先向教育倾斜。教育事业优先规划。“十四五”期间,新(改、扩)建25所中小学(幼儿园),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6200个。城东小学春晖校区、济川校区、二附中综合教学楼及体育馆,以及海陵、稻河、迎春、润泰幼儿园、罡杨镇中心幼儿园等一批学校建设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教育问题优先解决。兴建扬桥小学风雨操场,将扬桥小学纳入大浦教育集团,着力解决多年来扬桥、大浦小学体育活动场所不足问题。采取科学管理教育系统编制、建立教师编制“腾退”机制、招聘公办园备案制教师、吸纳海陵籍应届优秀高中毕业生填报优质本科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等措施,着力解决教学一线编制紧缺、教师队伍结构局部失衡等问题。

二、打造“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突破点在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充分、不均衡,海陵区通过统筹谋划、精准配置、扩优提质,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教育生态,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向更高层次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提质增效,明确首批8所紧密型教育集团核心校和4所联盟型教育集团牵头校,开展集团化办学“五大行动”,增强学校“造血”与“重塑”的能力。城东小学春晖校区建成第二年创成泰州市“新优质学校”,济川校区建成当年,一年级计划招收6个班,实际招了11个班,一批新建学校迅速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好学校”,全区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区参与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的中小学、幼儿园占比达64.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升到96%。向更广范围拓展。将贯通培养方式作为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生长点,进一步完善基于贯通教育理念的教育治理机制。新成立智堡实验学校、海陵学校、育才实验学校等九年一贯制学校,组建海军中学、海光小学小初一体化发展联盟,开展实验小学与实小附幼等8对幼小衔接试点。向更深领域延伸。加大干部教师交流力度,深入实施“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修订《海陵区教育系统干部交流制度》,合理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近三年,全区交流教师1490人,每年交流教师的总数、骨干教师数均占符合交流人数30%以上,基本实现了“教师配备基本均衡、骨干教师分布基本均衡”目标。

三、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要求,建立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发挥学校育人主导作用,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构建“多元协同作战”的教育治理模式。建机制。首创“家长驻校日”制度,成立家校共同发展委员会和家庭指导服务联盟。创成社区全域、父母全程、家庭全类型“三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示范社区5个;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成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10个。搭平台。海陵学校开展“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解学生心理困扰、学习困惑、生活困难”的“三进三解”工作,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城东街道“家庭教育与阅读表达”课程,入选教育部社区教育“能者为师”首批推介系列特色课程。城南街道“爱+课堂”,获评2022年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城西、城北街道2个社区教育项目入选教育部“能者为师”实践创新项目。强队伍。发挥优秀班主任示范引领作用,开展“千师访万家”联合家访行动。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团,构建多层次、多领域、全覆盖的三级专业指导服务人才体系,遴选69名专业领域志愿者,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组成11支家教小分队和790人的基层一线家教工作志愿者队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