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中共泰州市海陵区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 发布日期:2025-07-01 09:53
-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海陵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全方位嵌入为抓手,积极构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互嵌式社会结构,着力打造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的互嵌式社区环境,初步形成了团结和融的互嵌式发展格局。
一、坚持一盘棋统筹,筑牢民族工作最强根基。始终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聚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一是强化政治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区委主要领导亲自研究部署解决民族领域重点问题,持续优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二是强化制度支撑。印发《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全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确保民族工作发展有规划、实施有方案。坚持制度契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区干部学习体系,将“‘红石榴就业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陵实践”纳入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任务,高位谋划推动。三是强化宣传引导。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等活动为抓手,以“两微一端”“网格直通屏”为载体,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大讲堂等平台资源,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组织举办区管干部“每月一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石榴籽讲堂、民族团结故事会、“我和第二故乡海陵”事迹宣讲等系列活动,宣传民族政策,展现民族风情,凝聚创建合力。
二、坚持系统化推进,促进民族文化深度交融。通过打出民族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旅游研学的“组合拳”,增强各民族间“粘合度”。一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民族特色视频展播品牌——“石榴花开”民族团结“小剧场”,经验做法被《中国民族报》宣传推介。在清真寺建设拉面文化展示馆,开展拉面文化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火车站等公益活动,将新疆舞培训纳入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夜校课程,推动土家摆手舞、藏族锅庄舞等非遗文艺项目融入各类民族节庆活动;定期举办民族文化沙龙,邀请各族非遗传承人交流分享传统工艺,促成汉族剪纸与维吾尔族刺绣等元素融合的创新作品,形成民族文化共创共享生态圈。二是开展民族体育运动。充分利用泰州学院等高校资源,广泛征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课、校运动会等教学活动中,融入安全、简单、易学,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技术要点易掌握、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成立“红石榴”篮球队,组织举办“团结交融杯”篮球友谊赛、足球联赛、“红石榴杯”趣味运动会等赛事,让体育精神汇聚民族团结力量。三是打造精品游学线路。连续15年举办民族团结主题夏令营活动,以“文化共享·互嵌共融”为核心,串联传统文化、非遗体验、红色教育等多元场景,推出1条农文旅研学路线,2条红色文化教育路线和3条特色美食品鉴线路。深挖梅兰芳纪念馆蕴含的民族共生、共融、共存的历史,创新“场景化阅读+沉浸式体验”模式,充分展示国粹文化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以蓄须明志等爱国事迹为切入点,弘扬梅兰芳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坚持品牌化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可感可及。深入开展“红石榴+服务创新”工作,“石榴籽工作室”等工作品牌获全国、省、市推介。一是做优“石榴籽工作室”品牌。泰州市海陵区在全国公安系统首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覆盖全市的“石榴籽工作室”。常态化开展“我为各族群众办实事”“最美石榴籽民警辅警评选”等活动,推出法律援助、就医绿色通道、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等一批个性化服务项目,实现公安党建队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双促进”。5年来,先后为各民族群众做好事、解难事700余件,直接服务500余人次,收到锦旗38面。创设“无诈石榴籽”微信群,创建“平安义工”队伍,辖区群众被骗率、吸毒率处于全省最低水平。城中派出所连续获得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两个“国字号”荣誉。二是擦亮“幸福教育•石榴花开”品牌。着力夯实“幸福教育”品牌建设,打好“校内+校外”组合拳。组建由“民宗干部+教研室专家+学校老师”组成的育人团队,根据年龄阶层、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分别定制特色课程。成立石榴红少年宣讲团,将主题宣传融入国旗下讲话、暑托班、黑板报评比、夏令营开营仪式等集体活动中,让民族团结思想根植青少年心田。依托“益起来”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区“四点半课堂”“教师妈妈结对”“英语角”等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公益助学实践活动,助力各族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构建“1+4+N”工作模式。为积极吸纳“民族8省区”各族群众来泰经商务工,统筹构建“1+4+N”工作模式(即把“讲政治”作为推动工作的“第一标准”,采取“健全产业链发展、立足社区基础、依法保障合法权益、加强流入流出地统筹协作”四举措,打造N个“用工样板工程”),确保经商务工人员在海陵“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该工作模式获全市统战理论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
四、坚持整体性布局,实现乐居空间共建共享。按照“主体在区、延伸到镇、扩展至村、规范到点”的布局理念,秉持建设为民、以点带面、团结教育原则,营造民族团结社会氛围。一是整合条线功能阵地。依托全区政协协商议事室,叠加建设民族工作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阵地建设作用。坚持深入群众、实地调研,围绕“石榴籽主题文化公园”“民族团结宣传一条街”等项目实施开展专题协商议事,注重听取各民族群众意见建议,为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完善提供更广泛的思路。二是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注重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的延伸,结合青少年校园教育,打造寓教于乐、体现民族特色文化的景观。积极创设有趣、形象、生动、生活化的教化情境,将藏族的转山会、彝族的火把节、苗家的花山节等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广场和舒心“口袋公园”建设中,引导各民族群众在居学融乐中增进“五个认同”。三是爱护生态宜居环境。倡导“生活垃圾分类 第二故乡更美”教育实践,吸纳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社区事务的清真饮食网点经营业主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海陵垃圾分类管理经验推广普及,即垃圾分类云算中心通过连接垃圾桶清洗中心、零碳回收小屋和垃圾分类智能收集亭,实现各类数据一目了然,该智能惠民典型案例被《中国建设报》报道。
下一步,海陵区将全面贯彻各级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做精特色品牌,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推进互嵌式发展,全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