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3-10-16 10:05
- 浏览次数:
艺术创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钻研,这段时间,需要整个人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屏蔽外界的纷纷扰扰。在华港镇桑湾村,有一间不起眼的民居,它的主人是非遗传承人——许建民。室内字画满墙,各类篆刻印石应有尽有。方寸印石间,尽显灵动。
方寸之间显华章
走进到许建民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古朴的方桌,这是他辗转几个市场收来的工作台。桌上摆满各种篆刻工具,一盏台灯,一副放大镜,许建民坐在桌前,左手扶着一枚章坯,右手执着一把雕刻刀,仅靠关节的运送,一点一点地直、折、起、止、雕、凿、挖、剔……图案渐渐显现出来。
今年56岁的许建民从事篆刻30多年,篆刻过近万枚印章。在他的手中,一块块朴实无华的石头,经过反复刻磨、雕琢,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篆刻艺术品。
许建民与篆刻的渊源,要从八十年代末说起。那时候,20岁出头的许建民在北京潘家园摆地摊从事古玩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篆刻大师徐柏涛光顾了许建民的摊位。正是大师的这次光顾,改变了许建民的一生。据许建民回忆,徐柏涛当时买了他一方印章,还送给他一张请柬,邀请其去参观他的书法篆刻展。“当时我在潘家园摆地摊的时候,很迷茫,不知道未来该往哪走。认识徐柏涛老师后,我感觉人生有了方向。”
最开始学习篆刻,刀经常把手划伤,一双手上布满了长短不一的伤口,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对篆刻的痴迷和热情,常常不知不觉练习到半夜。
海陵被他刻成了“一幅幅画”
和大多数人篆刻印章不同,相比于刻字,许建民更喜欢刻图案。工作室的架子上,一排篆刻作品吸引了小编的目光,在那一块块方寸石头之上,海陵历代名人的肖像一一呈现。
许建民说:“海陵的人、海陵的景,用篆刻的方式呈现也是一番新的尝试。”在他看来,篆刻海陵的名人、风景,让他有了再次了解家乡的机会。
对家乡题材的创作,许建民从未停歇,他也在一直不断地去探索,而且也摸索出了一部分个人的绘画风格,“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我还要更细致地去探索、思考这个题材,把它做得更深入。”
匠心传承,薪火生生不息
曾几何时,街头的刻章师傅随处可见,而如今,随着电脑刻章的出现,手工刻章逐渐没落,这门老手艺现在刚需越来越少,很多人更愿意使用机械化作业,而许建民却仍然坚持手工刻制印章。“手工篆刻更有韵律感,更有灵魂,线条古朴自然,这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现在,许建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将这门手艺传下去,他直言,对一门艺术的热情,是能否坚持钻研下去的关键。“篆刻是我们中国古老的技艺,我希望更多人来了解它、欣赏它、传承它。”
除了积极参加宣传活动,许建民还应邀到高校担任客座老师,给学生传授篆刻技艺及经验。同时,他还是泰州市特殊学校的公益老师,自掏腰包买印泥、橡皮图章、砂轮等,向特殊学生传授篆刻技艺。“希望能够教会孩子们手艺,让他们有一技傍身。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我也常常得到许多灵感。”
眼下,亚运会刚刚落下帷幕。许建民利用自己的特长,制作了一枚印章,表达对亚运会的美好祝福。这块寿山石6公分见方,上面刻着亚运会场馆、吉祥物宸宸、琮琮和莲莲,还有西湖夜景。在印面上均匀地沾上朱砂印泥,稳稳地印下去,吉祥物顿时跃然纸上,鲜活灵动。许建民笑着说:“每次刻完‘首印’,我会有点紧张呢,担心效果不如预期。但我相信,只要用心刻画,一定会有迷人之处。”(全媒体记者:林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