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烟火里的海陵 | “一针一线”缝出精“裁”人生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8-21 11:42
  • 浏览次数:

夜深了,店铺里的灯还亮着,屋里不时响起缝纫机“哒哒哒哒”的声音。

量体裁衣、飞针走线、伏案剪裁……从一块布料,到一件成衣,要经历数个日夜的精心制作。今年,是陈有国成为一名裁缝的第40个年头。40年来,他“力求完美,使顾客满意”的初心从未改变。

近日,记者走进陈有国位于城南街道沁莲社区的店铺,听他讲述这“一针一线”背后的故事。

从上海回到泰州

在沁莲社区居委会旁边,有一间小小的店铺,乍一看毫不起眼,然而,店招上由画家巴秋先生亲笔写下的“美力服装”四个大字,又透露出它的与众不同。

推门而入,15平方米的店铺“五脏俱全”——工作台干净整洁,拷边机、撬边机、缝纫机一字排开,五颜六色的缝纫线、各种布料、做好的成衣,满满当当又井然有序。陈有国正在赶制一件真丝衬衫,得知采访来意,他停下手中的活儿,回忆起初入行的一段尘封往事。

1986年,20岁的陈有国离开家乡,去了上海,开始学做裁缝。“我那个时候个子矮,人又瘦,能干什么呢?我母亲的干儿子在上海做裁缝,我就跟着他去了上海。”

那时的上海,裁缝都是上门做衣服。“白天跟着师傅在别人家里做活,晚上回来以后,要把白天做的东西自己回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还要自己研究。”既要学习手艺,还要照顾师傅的饮食起居,学徒的日子虽然辛苦,但陈有国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家庭条件差,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好好学,学出来改变家里的生活。”

两年的学徒生涯结束,陈有国开始独自在上海滩闯荡。在上门做了六七年衣服以后,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店铺。“我的店就开在陆家嘴,我们是看着东方明珠建起来的。”陈有国自豪地说道。

1999年,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陈有国离开奋斗了十多年的上海,回到了泰州,在沁莲社区开了这间“美力服装店”。

个性定制,力求完美

“像这种有圆弧的边,要控制好,不能紧也不能松,真丝的料子,松一点紧一点都能看得出来。”陈有国一边熨衣服,一边向小编讲解其中的“奥秘”。

虽然店里只有陈有国一个人,但从架子上一沓厚厚的订单可以看出,这里生意很“火”。然而,刚回泰州开店的时候,陈有国也经历了一段低谷时光。

“刚开始开店的时候,没有生意,这里也比较偏,大家都喜欢往市区跑,后来不一样了。”对服装制作的精益求精,让陈有国渐渐做出了名气,很多新顾客变成了回头客。

衣服越做越多,陈有国也看出了点“门道”。“泰州人和上海人不一样,上海人看到别人一件衣服好,也去做一件,泰州人不喜欢撞衫,来定制衣服的都是有个性的人。”

让陈有国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喜欢传统服饰的顾客,特地拿了一本书过来,请他做一件清代服装。“那件衣服我做了一个礼拜。”

在陈有国看来,口碑的好坏取决于对细节的追求。“细节做不好,就没有效果,顾客信任你,不能马马虎虎,一定要尽量保证完美。”

“他修改的衣服看不出来是修改过的,裁剪也非常好,我身上这件衣服就是他做的,非常合身。”市民徐晓静拿着改好的衣服,高兴地说道。

“入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

在店铺的一角,有一台老式缝纫机,陈有国告诉小编,这台缝纫机已经60多“岁”了。“这是无敌牌缝纫机,是蝴蝶牌的前生,当时在上海,给人家做了一件衣服,人家送了我这台缝纫机,我已经用30多年了。”

除了缝纫机,店里还有许多东西依旧保持着旧时的模样:用了30多年的拷边机,早已斑驳了的熨斗与量尺……它们见证了陈有国一路走来的不易。

为了力求完美,陈有国每天都会忙到夜里十点、十一点才回家,没有哪天是十二点之前睡觉,即使这样,有些衣服还不能按时交货。“一块布摊到台子上,都要几百块钱,客户穿了满意,大家都高兴,但凡有一点问题,客户不高兴,我心里也不舒服。”陈有国坦言,比起身体的辛苦,心理压力大才是最累的。

如今,做裁缝这一行的人越来越少,可陈有国还不想停下脚步。“入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虽然我马上快60岁了,但我还不想放弃这个老行当,有这么多顾客信任我,我还想坚持下去,为顾客、为居民服务。”(全媒体记者:潘佳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