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7-24 17:45
- 浏览次数:
择一事,终一生。对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情怀,一份责任。今年59岁的李扣小,在泰州市海陵区西仓路上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修鞋店,从街头摆摊的修鞋匠,到远近闻名的修鞋师傅,李扣小走过了43个年头。走进这家街头小店,与李扣小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了解他的“守艺”故事。
小巷里的手艺人
在海陵城区,西仓路虽然相对狭窄,但却极具烟火气,两侧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店铺。李扣小的修鞋店,就在一排门面房当中。跟其他店铺不同的是,李扣小的修鞋店没有具体的店名,门头上写满了服务项目,左上角不起眼的“扣小”二字,才让来访者得以确认,这便是自己想要找店。
一间30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台老式手摇补鞋机,桌子上摆满了补鞋胶、钻子、针线、锉刀、锥子等各种修补工具,李扣小低着头,正在打磨一双皮凉鞋。他的修鞋手艺是跟叔父学的。43年前,初中毕业后的李扣小想找一个营生,在叔父的影响下,对修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修鞋匠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我跟着叔父在坡子街旁的天德巷摆摊,至今记忆犹新。”
勤奋好学的李扣小,跟着叔父干了几年,就出师了,并在当时人气最旺的百货大楼南边的林家巷摆摊修鞋。那时的林家巷,仅修鞋摊就有二十几个。李扣小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拿下了多家商场柜台的鞋包维修业务。
渐渐小有名气的李扣小在林家巷租了一个门面,后来城市改造,林家巷拆迁了,他就将小店搬到了西仓路,一干又是十多年过去了。
“说句实话,干这行只能养家糊口,但这一行也是必不可少的。”李扣小说,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买一双鞋就得几百元、上千元,坏了直接扔掉太可惜了,修一下还能继续穿。
最远的顾客在澳大利亚
“师傅,麻烦你帮我看下,这个地方能不能修啊?”“我看看,可以修,要把这里全部拆下来……”7月20日,一位女士拿着一只价值不菲的包走进李扣小的店,她说:“我刚在坡子街那边问的,人家说这个修不了,让我到这儿来。”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修鞋行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李扣小的店之所以能生存下来,全靠好评如潮的手艺。“我最远的顾客在澳大利亚,每年都会把鞋子带回来给我修。”说这话的时候,李扣小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不仅是普通的鞋子“手到病除”,名贵的高档鞋、包,李扣小也能修补得天衣无缝。“上万的鞋我也修过。好鞋讲究完美,比如断帮的,鞋底就要全部扒掉,把夹层起下来,把皮削薄了夹在夹层里,再用胶压起来……”李扣小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在他看来,修鞋就像看病,一切得“对症下药”。
2007年,李扣小加盟了意大利一家专业皮鞋修复品牌,花了两万元买了一台皮革美容修饰机,还去北京参加了专业培训。“做到老学到老,要想精益求精,就得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创新。”
想要修一辈子的鞋
李扣小家住在温泰市场附近,每天,他都会和爱人一起骑着电动车来到店里,风雨无阻。“每天早上8点半之前开门,一天店差不多开12个小时,只有过年会休息个三四天。”数十年如一日,这样的生活,李扣小早已经习惯了。“有很多熟客,人家来找我修鞋,我不能不在啊。”
由于常年低头干活,李扣小的背驼得很明显,大拇指也被“磨”弯了,手上的大伤小伤更是多到数不清。李扣小说:“刚学徒的时候,上拉链、上鞋底,一不注意锥子就会戳进手里,还有刀子划了的,对于干我们这一行的来说,受点小伤是家常便饭。”
夏天是淡季,等天气凉了,店里的顾客源源不断。“夏天大家穿得简单,春、秋、冬三个季节都是旺季。皮鞋、皮衣、羽绒服,划破的、要织补的,每天会有四五十个顾客上门。”
为了能让小店继续开下去,李扣小不仅修鞋、修包,还学会了配钥匙。加上爱人和儿媳妇有缝纫、织补的手艺,店里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一家人忙碌而充实,日子平淡却很满足。
“过去摆摊,风吹雨打太阳晒,冬天还得顶着西北风,但也熬过来了。既然吃了这碗饭,就要坚持把这条路走好。”李扣小说,叔父修了一辈子的鞋,他也想要修一辈子的鞋。“只要身体吃得消,我就会把这行一直做下去。”(全媒体记者:潘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