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3-08-15 18:09
- 浏览次数: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都有追梦的权利,人人都是梦想的筑造者。街头巷尾的寻常人家,不仅流动着人间的烟火,装满了市井的生活,也书写着海陵人的奋斗历程。
一支铁笔,在他手中可以成就木与火、纸与火的共舞,幻化出绝美的艺术作品。68岁的张文亭,用铁笔勾勒大千世界,传承烙画技艺,坚守一脉匠心。
近日,小编与张文亭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了解他与烙画背后的故事。
走进张文亭的工作室,满桌的作品映入眼帘。银杏木、宣纸、葫芦、扇子……画与物的精妙融合,让人看了忍不住要点赞。细细把玩端详,笔笔都是技巧,处处都是关键,每一处细节、每一笔晕染,都充满了匠人精神。
张文亭自幼酷爱画画。工作后,虽然从事钳工工作,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拿起笔过一下画瘾。2014年,张文亭偶然对烙铁在纸面留下的棕褐渐变色产生强烈的兴趣。第一次感知烙画,就在张文亭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他拜名家厉兴水为师,在烙画路上,越坚持越热爱。
一支铁笔,笔尖落下青烟腾起,精美画作的轮廓慢慢呈现,这是张文亭的创作日常。张文亭介绍,“在运笔的时候,要注意缓急重轻,掌握力度、起伏,慢了深,快了浅,重了浓,轻了淡......”
在不断学习研修中,张文亭的烙画技艺日益精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将中国画和西洋画结合,立体呈现烙画碳化出来的色彩,视觉上有更强的冲击力。”张文亭说,“这幅两米多长的牡丹图,就是这种风格。”
据张文亭介绍,创作一幅大型烙画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这不仅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还要练就好的臂力。“你看这几十支烙铁,重量从几十克到几千克不等,排线、渲染、运笔,有时需要一气呵成。”张文亭说,烙画握“笔”练习是基本功,想达到人与烙铁合一的境界需要常年练习,这样创作时才能达到久握而不觉酸痛的效果。
烙画又称烙花、火笔画、火针刺绣等,在中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
“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只靠自己关起门来做研究,终究走不远。”近年来,张文亭尝试走出工作室,积极参加非遗展示、社区服务等活动,“今年在庆祝建军96周年电视报告会上,我的烙画作品《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如愿送到了烈士梁长新的两位妹妹手中,这既是我对军人的崇敬,也是对烙画艺术的推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烙画,爱上烙画的人也越来越多。今年13岁的宦书昱学习烙画已近两年,从拿“笔”不稳到独立创作,如今的他也成为了一名“小大师”。“越画越喜欢,我会一直学习下去,并让更多同学了解烙画技艺。”
存恒久之心,做恒久之事。对现在的张文亭来说,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让传统文化更好地焕发生机与活力是他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全媒体记者: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