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从“学徒”到“老板”,他的心里有本良心账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4-05-18 10:01
  • 浏览次数:

今年47岁的刘兆波在鼓楼路经营着一家小餐馆。从“学徒”变身“老板”,他不算经济账只算良心账,从美味可口的早餐,到营养丰富的午餐,再到令人垂涎的下午茶,他用一天天的忙碌,守护衷心的食客。

脚踏实地守住小店,让老食客情有独钟

身着厨师服,在后厨忙个不停的正是刘记美食的老板刘兆波。每天重复枯燥辛苦的日程,披星戴月,一到店全是体力活,和面粉、烧水、拌馅、裹馅……

早晨6点多,上学的孩子们是他的第一批顾客,而此刻,刘兆波和他的妻子已经有两三个小时没有沾过凳子了。早高峰能从6点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一年365天,除了过年几天短暂的假期,这间位于市中心的店面从不休息。

“扫码到账10元”……下午3点开始,店内收款到账的播报声接连不断。此时,大家都是冲着店里畅销餐点——锅贴而来。

“都是当天现包现卖现煎的,不少都是我家的老主顾了。”老板娘一边忙碌,一边说道。

附近不少食客,小时候是爸爸妈妈带着来吃。现如今长大后,是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他家没开店面、还在摆摊的时候我就经常去吃,吃了十多年了,这个味道一如既往的好,令人难以忘怀!”刚下班的周女士来到刘记美食一饱口福。

“小学徒”到“小老板”,开启“创业”人生

提起创业初期,刘兆波嘴角泛起了苦笑。“当时一边上班,一边自己在外面摆摊卖锅贴,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确实很辛苦。”从一名学徒到创业有所成,20多年的创业时光里,刘兆波深刻体会到了“百味人生”。

刘兆波来自江苏淮安,二十多年前,他在扬州跟随一名老师傅学习做早点,“我光学徒就学了三年,做过包子、锅贴等,积攒了不少的经验。”回忆最初的打工岁月,刘兆波仍然印象深刻。

2005年,28岁的刘兆波心底始终不甘平庸,在机缘巧合下来海陵做起了锅贴生意,开启了他的“创业”人生。最初就是一台餐车,边推边卖,但是因为用料和价格实在,口口相传,获得不少食客的喜爱。

“最初每天客流量只有4、50人,比打工强点,没想到客人越来越多,现在每天客流量能达到200多人。”刚来海陵时,刘兆波只想凭着手艺生存下去,现在生意好到停不下来,已经拥有了一间120多平米的门店,还招聘了10名员工。

有了店铺后,刘记的品类也丰富起来,有烧卖、包子、面条……让食客有了更多选择。但再怎么忙,刘兆波都会亲历亲为,用心制作每一份餐点,确保每一个食客都能品尝到最新鲜、最美味的食物。这种用心和坚持,也成为这家小店长久经营的秘诀之一。

为老助餐,将服务送到老人心坎

值得注意的是,早餐高峰期过后,本来可以休息的刘兆波又忙碌了起来。不少老人已经带着餐盒来排队等餐。

“这附近老人多,有些吃饭都成问题。于是我和社区商量,可以为他们提供午餐助餐服务,解决老人们的后顾之忧。”谈及原因,刘兆波解释道,“在海陵扎根这么多年,生意一直不错,多亏了邻里和老顾客的关照,我应该尽我所能为他人提供帮助。”

2017年,刘记美食成为城中街道中山社区的助餐服务点。7年来,每天为社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我们店里尊重老年人口味需求,饭菜已经改良过很多次了,就想让他们吃得舒心。”刘兆波说。

饭点,餐厅飘出阵阵饭菜香,土豆烧鸡块、大炒杂烩、干锅包菜、紫菜汤……有荤有素,营养健康,期间陆续有老人前来就餐,同时,社区志愿者也已经打包好几份套餐,准备送往行动困难老人家中。

彭爷爷是餐厅的“熟客”,一直中意刘兆波的厨艺。“我在助餐点吃好几年饭菜了,口味很家常,一荤一素一汤,加上政府补贴,午饭只要9元,物美价廉。”

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都不一样,只有一次次不断改进,才能得到更多顾客的认可。”刘兆波说,“今后,将继续做好服务、做好口味,让每一位客人吃上安心、放心的美食。”(全媒体记者:刘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