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凤城观察 | 关税风暴下,海陵如何“变中寻机”?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4-18 10:43
  • 浏览次数:

日前,美国持续对华加征关税,全球贸易格局剧烈震荡。这场风暴也给海陵的外贸企业带来了多重压力。然而,危机亦是转机。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考验的就是我们能否抓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历史契机,逆势前行。

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冲击,中国具有“越压越强”的韧性。据统计,我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经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2018年以来,我国对东盟出口占比由12.8%提升到16.4%,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由38.7%提升到47.8%。这意味着我们在面对未来的风险中,出口产品依然有出路,外贸企业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目光回聚海陵,作为泰州市的中心城区,海陵已初步形成“1+2+3”现代产业体系,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明显,“公铁水空”四通八达,同时承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对接RCEP市场、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方面潜力巨大;直航上海港的多功能内河港口“海陵港”建成后,将进一步满足中欧(亚)班列、海铁联运整列开行条件……这些都让我们在应对挑战时更有底气、更具信心。

“顺境增实力,不顺长能力。”近日,白岩松的这段话在网络上迅速刷屏。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曾是许多中国外贸企业的痛点,然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和RCEP等新兴市场,美国关税问题带来的影响正在逐步削弱。“这几天美国客户都急着和我们联系,他们的超市都被扫荡一空了,也没有囤货能上,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反倒一点都不急。”广东一家外贸企业负责人表示,五六年前,他们的客户几乎都来自欧美,尤其是美国,现在美国市场只占其业务不到10%。只有变“独家供应”为“全球织网”,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才能增强对抗风险的能力。“关税大棒”下,以美国业务为主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越是艰难时刻,越要创新突破,变中寻机。要通过资源链接、共享,打破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积极探索“抱团出海”新模式,打造产业“出海共同体”,以“龙头”带动“龙身”,以“链主”驱动“链条”,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增强海陵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关税压力也倒逼企业跳出低端竞争的陷阱,创新和品牌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华为、联想、海尔等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成功突围,让世界对曾经的“品牌代工厂”刮目相看。实践证明,唯有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卡脖子”瓶颈,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转型,实现从“贴牌”到“品牌”的质变,方能增强企业韧性,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能够从“汗水外贸”向“智慧外贸”转型,是企业破浪而行的关键。

出口转内销,也是外贸企业的一条生存之路。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了内销业务。海陵区企业需加速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深度挖掘国内市场,构建“海陵总部+海外节点”的分布式供应链,实现成本优化与风险分散。与此同时,加快线下海外仓布局和线上跨境电商平台入驻,加速构建国内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政府要出台更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搭建内外贸一体化的线下线上联动平台,帮助外贸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熬过寒冬,终将“春暖花开共未来”。

本周第一个工作日,海陵区便邀请11家重点外贸企业开展座谈,倾听企业真实诉求,为企业应对外部风险挑战提出政策建议,企业家们纷纷表示,这场座谈“很及时、很贴心”。关税战的本质是一场产业升级的淬火考验,海陵的外贸企业若能在市场布局上“向东向南”、在技术革新上“向高向新”、在发展战略上“内外兼修”,一定能在逆风中锻造出更强的全球竞争力。当我们以开放应对封闭、以创新突破封锁,这场贸易战的终局或将见证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规则制定者”的跃迁。(全媒体记者:潘佳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