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8-10 19:34
- 浏览次数:
支起画架,穿行海陵街巷,一幅油画布、一块调色板,一画三四个小时……这是青年油画家、南师大泰州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林明在海陵生活二十年的常态。从2005年到2025年,从青砖黛瓦到小桥流水,从乡村田野到幽深庭院,这位新海陵人在画布上反复摸索,不断记录海陵的蜕变与美好。
初见林明是在一个视频号的推介,他关于“海陵情缘”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从他的一幅幅画作中,小编感觉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五彩斑斓的海陵。
相遇:海陵是灰色的
2005年的海陵,在林明的调色板上是沉静的灰。彼时刚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的他,从老家浙江宁波来到泰州,应聘成为南师大泰州学院的一名美术老师。
初来乍到的他,总爱蹬着自行车、背着画箱穿梭于海陵。“那时的海陵很安静,在这样的氛围里可以沉浸式绘画,仿佛回到100多年前梵高、雷诺阿、塞尚那时候的创作状态。”
林明回忆道,当时城市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能入画的场景比较有限,他经常到城北五巷一带创作,希望从斑驳的砖缝间听见城市的心跳。
相识:最爱海陵的水面
走进林明的工作室,他正在为前不久在百凤桥采风的《海陵印象》上色。拿起画笔、沾上颜料的那一刻,他的专注力仿佛立刻被画作吸引,蘸料、上色、压实,一气呵成。
二十年来,林明笔下的海陵渐渐绚烂起来,他已记不清在百凤桥停留过多少次。“画家应从熟悉的景物、人物中汲取灵感。正如莫奈执着于描绘草垛与睡莲,唯有对描绘对象饱含深情,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我尤其喜欢画海陵的水面,随着四季变换,河水像流动的调色盘,橘红、玫紫、孔雀蓝……每一种颜色都让人惊叹不已。”站在百凤桥上远眺,凤城河的粼粼波光、桃园竞相绽放的桃花以及古朴的迎春桥,都定格在林明的画布之上。
区文体旅局局长、文联主席徐同华在看过林明笔下的某条河后,曾赞叹:“故乡的风景总是温柔的,永远都满载着沉沉的爱,看画有如回眸,儿时背着书包走过那座桥的回忆立刻涌上心头,流水潺潺,岁月悠悠!”
相知:新海陵人的别样情缘
“你认真做一件事,会解释所有的事。”这些年来,从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到美术学院院长,林明不断追求学术进步,先后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还兼任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他看来,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技巧训练,更需要深厚的学术积累和理论支撑。“我很满足于在海陵工作、生活、创作的氛围,这里给我了土壤。就像一颗种子在海陵萌芽,经过生根长叶,最后开花结果。”
“海陵这座城市不断‘生长’,为我的创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也让海陵的色彩在画布上令人心醉。”在他的上千幅作品中,除了故乡宁波,描绘最多的便是海陵。三水湾的晨雾、人民西路的法国梧桐、田野间的油菜花……都成了画布上凝固的时光,也悄然参与着城市的叙事,承载了他对“第二故乡”深厚而真挚的情感。
“我很幸运,能与一座城市共同成长。”林明说,接下来,不管是写生创作还是指导学生,他将继续围绕海陵文化、海陵风景这一主题,讲好海陵故事。(全媒体记者: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