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2-19 09:01
- 浏览次数:
她,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钩编技艺传承人;她,用一根钩针串起和外孙女的传承故事;她,以匠心独运的技艺点亮残疾人的希望之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华斌,聆听她用一针一线编织的动人故事。
她的钩针永远“在线”
走进徐华斌的工作室,五彩毛线如彩虹般铺满桌案,银钩翻飞间,一只活灵活现的小乌龟在她指尖出现。
作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钩编技艺的传承人,徐华斌与钩编的缘分可以追溯到四十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钩编技艺,她就被深深吸引。“小时候没有老师教,我就自己琢磨,拆了织,织了拆,手上经常被钩针扎出血。”徐华斌回忆道,眼中闪烁着对往昔的怀念。“十一二岁的时候,我钩出的第一个作品,是家里的茶盘。”
经过多年钻研,徐华斌的钩编技艺日臻精湛,除了传统衣物、饰品,她还能创作出各种栩栩如生的人偶、动物造型。2020年,她的钩编技艺被列入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尖流淌传承密码
“外婆钩的帽子每天换一个都不重样!”徐华斌的外孙女圆圆举着毛线帽子满脸骄傲。
“手腕要放松,钩针要这样拿......”幼儿园放学后,祖孙俩常并肩坐在一起,圆圆认真地模仿着外婆的动作,虽然针脚还不够均匀,但她学得十分认真,6岁的她已成为工作室“最小学徒”。
在徐华斌看来,钩编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针一线里藏着的耐心与爱的传递。那些被外孙女扯散的毛线团、歪歪扭扭的针脚,像是非遗种子在新时代土壤里萌发的嫩芽。
钩针牵起公益暖流
徐华斌的钩针不仅串起丝线,也串起了四十余名残疾姐妹的尊严与自立。去年,海陵区残联挂牌成立“钩编非遗工作室”,邀请徐华斌担任工作室负责人,教授钩编技艺。考虑到多数学员为听障人士,为方便和学员交流,徐华斌一有时间就跟她们学习手语。
徐华斌将传统技艺化作公益火种,手把手教残疾人编织实用工艺品,钩针不重,但能钩住生活的希望。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已有四十多位残疾人掌握了基础钩编技巧,其中不少人还能通过钩编获得收入。
“很多残疾朋友心灵手巧,就是缺少一个学习的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愿意一直教下去。”徐华斌说。
让非遗活在烟火人间
面对机器编织的冲击,徐华斌的传承之路充满巧思,她把非遗课堂搬进青年夜校;用钩编装饰透明伞;从春晚节目获取灵感,让老手艺变身“国潮”......
“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这门需要耐心的技艺。”徐华斌不无担忧地说。为此,她尝试在社交媒体上开设账号,通过短视频展示钩编的魅力,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在她心中,真正的非遗传承不是展览架上,而是让钩针穿梭于更多人的指间,织就一张联结传统与现代的温情之网。(全媒体记者:林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