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7-29 10:47
- 浏览次数:
千年海陵,文脉绵长。这里,曾赓续胡瑗“明体达用”的薪火,留下王艮讲学的回响,回荡着梅兰芳婉转的唱腔,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锦绣文章。悠悠凤城河滋养着海陵独特的文化气质,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芳华、彰显城市品格,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新推出“文润凤城”专栏,以文字为媒、图片为介,带您走进海陵的文化深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岳墩
岳墩为泰州一土山,南宋绍兴年间浚东西市河,垒土而成,因州名称泰山。明万历十六年(1588),泰州兵备舒大猷于山巅建岳武穆祠,始名岳墩,或称岳阜。岳墩为泰州风景名胜,文人雅士在此吟咏抒怀,崇拜民族英雄者亦登临此处,发思古之幽情。
“锅巴山”
泰山,因泰州而得名,又名岳墩、岳阜,位于州城内西侧,是泰州著名古迹。据史料记载,崇祯七年,在泰山中“掘出钱数斗,皆宋年号”。康熙年间有诗《登泰墩》,其中有“断碣传来镇抚迹,古墩掘得大观钱”之句,“大观”是宋徽宗年号,由此推断,泰山的雏形在北宋末年就已经形成。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开西市河垒土而成,高五丈,周围一百二十文。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朝廷任命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岳飞不仅带领泰州军民英勇抗击了金兵,而且在敌我力量悬殊、州城无险可恃的不利条件下审时度势,亲自带数十名骑兵殿后,护卫州民向南撤退到阴沙(今靖江生祠镇一带),保存了泰州城的实力,使人民避免了一场重大战祸。善良的泰州人民没有忘记岳知州的恩德,明朝万历年间,就在此前开河时堆成全城最高的地方,建起了岳武穆祠,供奉岳飞的塑像,取名岳墩,400多年来,香火不断。
泰州民间的一种传说,当年岳飞在泰抗金时,因无高可登,便堆起这个土墩以瞭望敌情,后来城中粮食短缺,为蒙蔽敌人,曾命兵士用锅巴复于山上,任鸟雀啄食,金军见有群鸟从山上将锅巴啄飞城外,以为城内粮食充足,遂撤围而退,于是泰山又有“锅巴山”之称。其实,泰山是在岳飞离泰十年后才垒成的,这个传说完全是出于群众的美好想象,但它充分反映了泰州人民对岳飞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在山上曾修建过起云楼、泰山祠、玉女祠等,皆湮没于历史风尘。
岳武穆祠
明万历十年,为纪念岳飞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任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兵备副史舒大猷在泰山巅上修建了岳武穆祠。岳武穆祠居于山巅起云楼旧址,祠门西向,有石狮盘踞两侧,门额为清代咸丰年间的新安人洪福题写的“高山仰止”四字。
过祠门即是一小院,院北是三楹偏殿,中供扁鹊神像,上悬一匾“长桑秘授”,院南几间厢房,为僧人居住之所,院中植花种草,四时芳馨。
向东登十数级即至山顶,三楹大殿呈现眼前。殿前有月台,中立光绪二十九年所制的一宝鼎,上铸“武穆精忠”四个大字,月台前有石栏,凭栏远眺,风景绝佳。飞檐翘角、花梁圣斗的武穆祠大殿位于月台正北,宏伟壮丽,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大殿前檐今悬“岳王殿”额,旧时檐中悬大匾“亘古精忠”,右匾 “遗恨偏安”,左匾 “显忠遂良”。殿内正中供奉岳飞金像,红袍加身、手捧兵书端坐太师椅上,甚为威严。金像左首原塑岳飞恩师周侗老先生之像,今作岳飞便装执书像,右为其长子岳云执双锤像,东西两列将领塑像二十余尊,岳雷、张宪、牛皋、杨再兴等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传为泰州塑像名手吴广裕所作,有杨惠之风格。殿中上悬三块金字大匾,中为清代咸丰年间广陵张世骥书的“大宋一人”,左是光绪年间知州张兆鹿所献的“忠孝神武”,右悬咸丰年间州人合献的“忠孝两全”。
泰山公园
1951年,政府以泰山为主景筹建公共园林,名泰山公园,占地面积7.6公顷。公园的核心区域仍以“岳阜”(泰山)为主体,山顶的岳王庙(岳武穆祠)承载着南宋岳飞抗金的历史记忆,登山步道经过修缮,游客可登高俯瞰泰州城景。
“海陵前后八景”中,泰山公园便占有两景——西湖春雨和古阜斜阳。西湖即小西湖。经过水体治理和景观优化,湖岸增设亲水平台与仿古亭廊,形成江南园林风格的滨水景观带。
泰州盆景造型追求书情画意,苍古清秀、灵巧飘逸。2008年,泰州(扬派)盆景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为中国树木(桩)盆景五大流派之一。为了保护与传承泰州盆景文化,去年,泰山公园西北角入口经过大改造,修建成了一座用来展示泰州盆景技艺与成就的古典园林。
盆景园收藏了300余盆精品盆景,包括国家级非遗“扬派盆景”代表作,如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古盆景《郭子仪带子上朝》。园内设有王寿山纪念室、撷芳厅等文化展示区,并优化了游览路线,使游客能近距离欣赏“一寸三弯”“云片式”等传统盆景技艺。
西南角休闲娱乐区是附近老年人休闲娱乐的热门场地,每天到此休闲的老年人络绎不绝。设有空竹园、掼蛋广场等老年人活动场所。
如今,泰山公园终年芳草满园树木葱郁,每当晨曦,草地、湖旁、林间处处是晨练人群,假日期间更是游人如织,是人们健身锻炼、休闲娱乐的好场所。(全媒体记者:卢婷婷 林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