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周到社区”实践!渔行水村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7-14 16:21
  • 浏览次数:

7月初,区融媒体中心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共同开设《“周到社区”实践》专栏,开篇引起全区各界热烈反响,特别是社区工作者纷纷反映社区也有了展示工作的专属平台。海陵不仅有69个城市社区,还有49个涉农社区,建设“幸福海陵”,必须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今天,我们走进具有悠久历史的渔行水村社区,深度探索这个兼具城市与乡村双重属性的典型社区,如何围绕“周到”二字,弘扬“渡江战役”优良传统,讲好一个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渡江故事”。

漫步在渔行水村社区,目之所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渡江战役造船基地”的红色印记处处彰显,曾经的危旧房蝶变为红色地标,老物件静静陈列,诉说往昔故事。党员干部秉持“随叫随到”的担当,迅速响应居民诉求,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效……皆是干群携手、共筑美好家园的生动场景,满溢温暖与实干气息。

“说到做到” 成为取信于民的 “金标准”

傍晚的渔行水村社区,环形步道上居民散着步,体育公园里孩子们追逐嬉戏,岸边风景怡人、河水潺潺……谁能想到,这个如今满目皆景的社区,曾是矛盾频发、环境杂乱的“老大难”片区?

“2017年刚到社区时,环境整治是个大难题,当时我答应过居民,他们提的问题一定会说到做到见成效。”渔行水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平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彼时的社区,因拆迁遗留问题多、人居环境脏乱成了远近闻名的“矛盾窝”——小区里鸡鸭散养像“养殖场”,土地征用与建房不同步引发纠纷……

破局从“人居环境”整治开始。2018年起,社区党员干部带头拆大棚、清理扒翻种植。“以前楼道外全是私搭的棚子,现在出门就是绿化,傍晚能遛弯,舒心!”家住渔行水村小区的印女士笑着说,话语里满是对变化的认可。

沿着新建的环形步道前行,河水清澈,岸边树木枝繁叶茂。“这是今年刚打通的河道,南边连小区河道,北边接渔行河,走一圈下来心情都敞亮。”项目负责人陈鑫涛指着快完工的河道工程介绍,“目前河道整治已完成95%,道路硬化基础也差不多了,会赶工期让居民早日用上。”而在老庄台片区,变化更令人惊叹:45亩曾堆满残垣断壁、砖渣的拆迁空地,目前成了有球场、健身器材的体育公园……

如今的渔行水村,道路硬质化全覆盖,路灯照亮每条小巷,96.8%的年度满意度测评分数,见证着从“农村式管理”到“城镇化宜居”的跨越。

“服务周到” 浸润水乡治理 “毛细血管”

“你看这张老照片,当年我父亲就参加过‘渡江战役’的送大军渡长江!”在“渔行·印记馆”,82岁的陈锦泉回忆起父亲支持渡江战役时,满脸自豪地向周围的年轻人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这个由荒废30余年的邮电学校旧址改造而成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成了浸润水乡治理“毛细血管”的鲜活载体。

为盘活闲置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渔行水村社区深挖渡江战役造船基地的历史底蕴,以“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无私奉献”为魂,启动改造工程,将其打造成集“学习、教育、宣传、保护、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

走进基地,四大功能区各有特色:“渔行·印记馆”里,老物件展陈与沉浸式互动交织,生动再现渔行红色渡江战役造船文化,唤醒居民对水乡的集体记忆;睦邻点成了街坊茶余饭后拉家常、议村务的温馨空间;百姓影视厅定期放映红色影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学生校外实践“乐耕园”则让青少年在田间劳作中亲近自然、感悟农耕文化。

在外打拼多年的袁晓庆夫妇被这份乡土情怀打动,返乡创办“家庭图书馆”,捐赠5000余册藏书,开设“水村书法课”“非遗手工课”,用知识滋养乡村幼苗。社区顺势而为,将文化阵地升级为“文化服务+民生代办”复合型平台:平日里是双职工家庭的儿童托管点,周末变身为老年手机培训班和政策宣讲课堂。“以前街坊邻里各忙各的,现在一起学历史、做志愿,就像一大家子,心贴得特别近。”居民们感慨道。

“面面俱到” 彰显水乡治理 “绣花功夫”

“社区工作人员真贴心,连养老金认证这些事都帮我办得妥妥当当。”78岁的陈奶奶常对邻里念叨。在渔行水村社区,这样的暖心评价道出了“五心”服务融入日常的治理温度——政策宣传热心、沟通交流耐心、关注民生细心、履职尽责精心、扶弱济困暖心,这“面面俱到”的“绣花功夫”,正让水乡治理充满人情味。

这份服务理念,在特殊群体帮扶中更显分量。针对独居老人,社区不仅配备了实时监测的智能手环,还开通24小时应急专线,织就全天候安全网;对残疾家庭,创新推出“硬件改造+技能提升”双帮扶。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现在能做手工,挣点补贴,心里踏实多了。”残疾人洪欣手里忙着活儿,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这得益于社区联动12家共建企业搭建的“就业直通车”,不仅开发了手工制作、包装分拣等适配岗位,还精准对接47名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既要摸清企业用工需求,也要记准居民就业心愿,两头牵线才能双赢。”社区工作人员苏培蕾道出服务诀窍。除了就业帮扶,社区每年为60周岁以上老人组织免费体检、购买意外保险,把“暖心”二字刻进细节里。

关于“周到”二字,作为社区的当家人张平是这么理解的:社区工作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周到的服务,传递的是基层党组织的温度。作为社区工作者,群众盼的,就是我们需要干的!渔行水村社区党总支坚持把渡江战役造船基地的红心力量转化为社区的治理效能和服务动能,把“随叫随到”的速度,“服务周到”的行动,“说到做到”的担当,“面面俱到”的贴心,落实到服务群众的每一天。社区工作只有细化到行动中,才能服务到群众的心坎上。社区一家亲,在渔行,家的服务,是承诺,更见行动!(全媒体记者:刘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