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文润凤城 | 从盐工到思想家,“王泰州”就是这么牛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4-27 14:57
  • 浏览次数:

千年海陵,文脉绵长。这里,曾赓续胡瑗“明体达用”的薪火,留下王艮讲学的回响,回荡着梅兰芳婉转的唱腔,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锦绣文章。悠悠凤城河滋养着海陵独特的文化气质,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芳华、彰显城市品格,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新推出“文润凤城”专栏,以文字为媒、图片为介,带您走进海陵的文化深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崇儒祠位于海陵区五一路114号,毗邻光孝寺,是为了纪念明代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gèn)而建,距今已有近450年历史,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儒学思想的重要载体。

自学成才的“平民大儒”

王艮(原名王银,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人称王泰州。他出身盐丁,七岁入乡塾,十一岁因家贫辍学,随父煮盐于灶台。

命运的转折始于十九岁时,他跟随父亲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拜谒孔庙时得到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自此,他苦读《孝经》《论语》《大学》等经书,将书卷在袖子里,遇到有学问的人就请教。

三十八岁时,王银拜入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门下。王阳明认为他过于骄躁、自傲,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因此,为其改名“王艮”,字“汝止”,寄望其如山岳般稳重,又如止水般沉静。

虚心求教的王艮在继承王阳明的基础上,高举“百姓日用即道”大旗,力倡“淮南格物”论和“明哲保身”思想,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别具一格平民儒学派创始人,书写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动人的逆袭传奇。

明嘉靖五年(1526),应泰州知州王臣邀请,王艮主持安定书院教事。在这里,他收下林春、张淳、李珠及族弟王栋等数十人为弟子,创作《乐学歌》以阐发易简之旨,将儒学从文士之学变成“愚夫愚妇与之能行”的“百姓日用之学”。

儒学走向民间的里程碑

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发展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也是中国思想史上首次系统推动儒学平民化的实践探索,具有深远影响。然而,“泰州学派”之名并非王艮提出。

从现有研究资料检索情况看,“泰州学派”之名的最早提出者,是当代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先生。他在1934年出版的《左派王学》著作中这样说:“王学的狂者精神,他表现得最显著。在他领导下的泰州学派,把这种精神充分发挥,形成王学的极左派。”可以说,嵇文甫不仅是提出王艮创立的学派是“左派王学”的第一人,更是提出“泰州学派”名称的第一人。

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核心,即百姓日用生活即道,符合百姓利益即道,满足百姓需求即道。

王艮一生布衣,拒绝入仕,坚持以讲学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众多,共计近500人。这一学派的影响力持续了长达100多年,其倡导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觉醒”理念,使哲学从学术殿堂走向民间,成为晚明时期最民主、最清新的思潮。

走进崇儒祠开启时空对话

在热闹的五一路上,青砖门楼上赵孟頫手书“崇儒祠”三字,将喧嚣市声隔绝于外。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精神道场”,历经清嘉庆重修、1986年大修,如今以王艮及泰州学派纪念馆之姿,静述着四百五十载思想传奇。

旧《海陵竹枝词》云:“稚子编篱叟荷锄,崇儒祠畔晚晴初。菜花满地东风软,醉煞游人酒不如”,盛赞崇儒祠有“小桃源”之美。

祠堂前后四进,泰式明清建筑,玲珑精致。第一进大门上嵌“崇儒祠”石额,为赵孟頫纪念其曾任泰州尹的缘故。第二进立本堂,陈列着对王艮、王襞、王栋生平和林春、徐樾、赵贞吉、颜钧、何心隐、罗汝芳、汤显祖、焦竑、袁宏道、徐光启、李贽等泰州学派成员的介绍。第三进乐学堂,主要展示王艮和泰州学派主要思想观点以及与同期西方思想家观点的对比。第四进先觉堂,为祭祀王艮的场地,两侧分别用雕塑再现了王艮讲学、北上传道的场景。

西园回廊间,《乐学歌》篆刻随步移景异。假山石桥畔,一尊王艮青石像衣袂翩然。他左手握书,右手作指点江山状,神采奕奕,自在悠然。

此刻驻足,仿佛能听见穿越时空的教诲:“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派以地名,地以派闻”。如今,泰州学派已成为泰州的骄傲、凤城的名片、海陵的符号。这座“汉唐古郡”的思想图腾,正以古老的智慧滋养着新时代的凤城文脉。(全媒体记者:卢婷婷 林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