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海陵区融媒体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4-08 09:39
- 浏览次数:
千年海陵,文脉绵长。这里,曾赓续胡瑗“明体达用”的薪火,留下王艮讲学的回响,回荡着梅兰芳婉转的唱腔,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锦绣文章。悠悠凤城河滋养着海陵独特的文化气质,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芳华、彰显城市品格,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新推出“文润凤城”专栏,以文字为媒、图片为介,带您走进海陵的文化深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五相流芳”:北宋时期,泰州盐业发达、经济繁荣,吸引了众多名臣贤士在此为官或成长,其中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韩琦、富弼五人更是在此历练后官至宰相,成为“泰州五相”。1993年,赵朴初先生写下《踏莎行》,起首那句“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五相”其人
在泰州文会堂前,有一块青石浮雕,上刻“五相流芳”图。图上从右往左依次是吕夷简、范仲淹、晏殊、富弼、韩琦五位北宋名相。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省抚州市,一说为南昌市进贤县)人。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吕夷简(979年-1044年),字坦夫,寿州(今安徽凤台)人,祖籍莱州(今山东莱州)。中国北宋政治家。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出生于徐州(今江苏徐州),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河南(今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富弼是仁宗、英宗、神宗三朝重臣,史称其公忠直亮,临事果断,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有大臣之风。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号赣叟,相州安阳县(今河南省安阳市)人。韩琦为相十载、辅佐三朝,为北宋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与富弼并称“富韩”。
三位盐官当宰相
古泰州滨江近海,一处叫西溪的地方,曾是泰州著名的盐产地。自汉代起,泰州西溪就以“煮海为盐”被誉为“天下盐仓”。五位宰相之中,就有三位曾在泰州西溪担任盐官,他们就是晏殊、吕夷简和范仲淹。
首先跟泰州结缘的是晏殊。晏殊自幼能作文章,14岁时,就以“神童”的才名得到举荐,并应召殿试,考中进士。任西溪盐仓盐官后,他在西溪建立晏溪书院,讲习教育,慕名前来听他讲学的人很多,深得贫苦百姓,尤其是盐民后生的崇敬。晏殊一生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下。
之后来到泰州出任西溪盐官的就是吕夷简。到任西溪后,吕夷简认真勤勉工作,针对海盐产销制定了一套专门对策,解决了泰州盐运中转缓慢的痼疾,使得盐税征收与日俱增。离开西溪后,吕夷简一路晋升,三次拜相,执政长达20年。
第三位来到西溪担任盐官的就是范仲淹。三位宰相当中范仲淹在泰州的建树最大。古泰州曾经临海,是海边的高地,古称海陵郡。由于海水侵蚀堤岸,“捍海堰”年久失修,水患毁坏良田,危害民众生计。范仲淹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捍海堰。后历时四年,修成长71公里的捍海堰,泰州百姓为纪念范仲淹,将捍海堰改名为范公堤。
文会堂的“五贤唱和”
北宋泰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除了在泰州任职的“五相”,还出现了在文会堂纵论天下、诗歌酬唱的“五贤”,他们就是范仲淹、滕子京、胡瑗、周孟阳、富弼。
天圣元年,范仲淹和好友滕子京同到泰州,范仲淹任西溪盐监,滕子京任州从事。他们又结识了泰州人胡瑗、周孟阳和随父来泰州的洛阳人富弼,五人意气相投,成为莫逆之交。这时范仲淹35岁,滕子京33岁,胡瑗31岁,周孟阳24岁,富弼20岁,这一群胸怀天下的有志青年,乡人称之为“五贤”。
滕子京为人洒脱好友,就取“以文会友”之意,在州署建文会堂,用作唱和。范仲淹也为此写下《书海陵滕从事文会堂》一诗。诗中“君子不独乐”一句,显示了他早期的忧乐情怀。23年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作为好友的范仲淹应邀写下名篇《岳阳楼记》,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2007年,泰州市重建文会堂,立于“东南沧海郡”东南之古城河畔。新文会堂为宋式歇山建筑,砖木结构,以黑褐色为基调,粗犷简洁而开阔。堂前广场,立有范仲淹铜雕像,为雕塑家吴为山的写意作品。广场南端立一巨石,上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著名学者季羡林手书。(全媒体记者:潘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