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这段旷世奇缘,在海陵写成!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9-24 16:09
  • 浏览次数: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话虽不陌生,其出处众人却未必了解,这段唱词便是出自清代著名戏剧《桃花扇》。

选一晴和天气,沿着凤城河东岸,顺着老街游至桃园,便可看到一座明清风格的建筑,这便是《桃花扇》的创作者孔尚任的故居——陈庵。旧居陈庵前后三进,恢复原有部分两层楼架构,西侧建有一小花园,配以古明清家具,再现了孔尚任著《桃花扇》时的场景,以文字、图片展示了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戏曲历史。

显赫家庵 文星寓所

陈庵,原坐落于泰州东门大街南侧(今城东小学对面),是明代陈氏家庵。所谓家庵,指旧时大户人家,为家中出家修行的人而建造的庵堂。此类家庵,以前各地比比皆是。但泰州陈庵,却非同一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地位超群。

陈庵始建时,明魏国公徐达为庵题写门联,后书法家董其昌又为其书写了楼联,可想其气派之非凡。还有清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寓居陈庵,撰写了一篇《陈庵记》传世,记述陈庵曾经的辉煌和所历经的盛衰兴废,这就使陈庵之名声更加显赫。

孔尚任(1648-1718年)是孔子的64代孙,康熙南巡时,被荐举到御前讲经,大受赏识,由布衣一跃而成国子监博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时年38岁的孔尚任,又以学官身份出任钦差,协助工部侍郎孙在丰治理淮扬七邑的水患。

康熙二十八年前后,孔尚任的住所连续几次搬迁后,最后住到了陈庵,时陈庵已破败不堪,只剩下一座“藏经楼”与两侧的厢楼,连围墙都没有。他的官越做越冷,生活也越来越苦。他在《陈庵记》中写道:“予始至泰州,尚不闻所谓陈庵者。有司为予安公廨,供张衾绸,饮食盥洗漱之具无不全。旬日之间数易以新者。渐而怠焉,于其敝也,始易之。渐而厌焉,虽敝亦不复易矣。渐而恶焉,凡所安之公廨,及供张之具,新者敝者悉夺以去。予茫茫无所之,乃僦居于此庵。”

官场冷遇 谱写绝唱

孔尚任当年居住在陈庵虽穷困潦倒,但对他的戏剧创作却有了一番感悟。在泰州,他常与当地社会名流、文人学士交游甚密,诗酒流连。

泰州戏曲氛围浓厚,官宦家班云集,以俞锦泉家女昆部为最。俞家世代为官,其居住本邑下坝地区,有园,名“渔壮园”。园中有池,中建舫亭,供演剧用。孔尚任在泰州与其过从甚密。孔氏常常应邀至“渔壮园”观剧,耳濡目染,常与昆剧专家交流切磋,私交甚笃。《桃花扇》正是在渔壮园首演,并且边演边改,直至定稿成书。

在泰州,孔尚任与一批明代遗民交往甚密。始与冒襄之间往来。冒襄与侯方域同为明季四公子,而侯方域又是《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孔从冒处所得南明兴亡史料,也丰富了他创作《桃花扇》的素材。

寓居泰州三年间,他在这里完成了《桃花扇》的二稿写作,用一支诗笔谱写了一曲梦断秦淮的烟花绝唱,写尽明末才子侯方域与秦淮歌妓李香君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反映了南明弘光“一年天子小朝廷”兴衰的历史事实。后世梁启超赞叹《桃花扇》“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

古韵犹存 桃缘再续

陈庵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门前高悬着“孔尚任旧居”的匾额,孔尚任当年所书的《陈庵记》镌石而立于门殿之中。两层的藏经楼香烟缭绕、梵音习习,俨然是一座清修的道场。

庵内陈设着仿明清家具,再现了孔尚任寓居于此创作《桃花扇》的场景。庵堂内,孔尚任的书案犹在,案头一杆毛笔、半叠宣纸,恍惚可见他伏案疾书的身影。

陈家后花园,也称“怡园”。园内,小桥流水,别有洞天。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嶙峋峥嵘,颇具“皱、瘦、漏、透”之韵。假山后的“三友亭”(象征松、竹、梅)彰显着主人好客之谊。园中紫薇相对,池内百年老鳖悠然自得,更有听雨斋、桃韵轩及以孔尚任号命名的“东塘桥”,徜徉其间,意境深远。

为纪念这段跨越数百年的文化奇缘,泰州人在南城河边修建了桃园。每年春日,桃花灼灼,如云霞灿烂。树下、桥边、亭中,常见戏曲票友活跃的身影,粉墨油彩的戏曲基因已深植于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延续着《桃花扇》不绝的余韵。(全媒体记者:郁星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