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文润凤城 | 梅兰芳、荀慧生都住过!这座园子历经400余年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7-09 11:14
  • 浏览次数:

乔园(又名日涉园),位于海陵南路436号,西接海陵北路,南倚八字桥东街。它是泰州市保存最为完整的私家园林,也是苏北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素有“淮左第一园”的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百年岁月中的园名更迭

乔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历经岁月沉淀,至今已有430余年历史。

乔园前身最初为明代陈鸢旧居。明代万历年间,其孙太仆寺少卿陈应芳倚宅建园,取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命名为“日涉园”。

“日涉园”的最初两次转手在陈应芳去世六十多年后,先是于清圣祖康熙初年转手归于田氏,后又在清雍正年间转为高凤翥所有。从雍正年间高氏家族购得“日涉园”至咸丰八年(1858年)售给吴文锡,高氏家族经营此园近一百五十年。

吴文锡拥有“蛰园”时,其年龄已年逾花甲,且战事纷乱,所以断绝了在仕途上前进的意念,故以“荒园藏身有所”而取名为“蛰园”。 同治七年戊辰(1868)吴文锡因战乱平息,叶落归根,返回故里,遂将“蛰园”转归之于乔松年。

乔松年咸丰六年(1856)出任两淮盐运使。随着两淮盐运使署迁至泰州,他买下这座园子作为私宅,成为园林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权势最盛者,这一时期的乔园也因而名声最广,名流之间唱和最多。

建国后,乔园收归国有,以园林及宅第改建政府招待所,于是称乔园招待所、乔园宾馆。1956年3月7日至3月15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返乡祭祖,下榻因巢亭,一代宗师的身影从此留在名园。1958年,荀慧生到泰州演出,也下榻乔园招待所。

乔园与盐税文化

乔园与盐税的渊源,与一段特殊的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清末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扬州失陷,运盐路线发生调整,改为由泰州南下,经南官河至口岸后入江。清政府不仅在口岸设立淮盐分栈,还在泰州、姜堰设置关卡征税;同时,于泰州、姜堰、海安设立厘金局,抽取厘捐以补充军饷。

随着宁、镇、扬等地的官员和富户大量涌入泰州,当地商业得到极大刺激。一时间,泰州商贾云集,市场繁荣,重现扬州昔日风采,民间也因此流传着“眼底烟花多寥落,淮南赖有小扬州”的说法,生动地描绘出当时泰州的繁华盛景。

“淮左第一园”

占地仅一千五百平方米的乔园,宛如一座巨型盆景,却享有“淮左第一园”的美誉。这座小巧的园林,何以获此殊荣?答案就藏在其“以小见大”的精妙布局中。

走进乔园北门,迎面便是极具特色的庭院式入口。整座入口由砖雕构成,“三峰园图(局部)”“八仙过海图”栩栩如生。

连廊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竹林。乔园的几代主人,太仆寺卿陈应芳、名士高凤翥,后至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等都属文人雅士,故对栽竹乐此不疲。现在园内随处可见各种竹子:如种植的金镶玉竹、菲白竹、斑竹、慈孝竹、紫竹、刚竹、龟甲竹、观音竹等。

入园后,“文桂之舫”映入眼帘。这座仿古船形建筑船头探入怡心池,船楼倚岸而立,在此可赏池中芙蓉摇曳、对岸瀑布飞泻。西行至“午韵轩”,这里曾是园主抚琴吟诗之地;山脚下的“蕉雨轩”紧邻百年石榴树,门前鹅卵石铺就的金鱼戏水图,寄托着“福寿双全”的祝愿。

沿石林别径登上全园最高点来青阁,三层重檐木构建筑飞檐翘角,底层回廊的东阳木雕与镂空挂楣皆寓意吉祥。凭栏俯瞰,全园景致尽收眼底。

山响草堂是泰州园林的典型代表,黛瓦清水墙与独特的飞檐设计,尽显南北建筑交融之美。西侧,两块奇石尤为瞩目:紫藤花架下的槟榔石花纹精美;镶嵌于墙的湖石“美女照镜”,以“皱、透、漏、瘦”之态,成为乔园点睛之笔。

漫步乔园,脚下是蜿蜒的卵石小径,串联起一处处景致;眼前或见飞檐翘角与竹影婆娑相映成趣,或遇一池碧水倒映着芙蓉与假山。这座占地仅千余平的园林,以“全、精、巧、名”的造园智慧,将自然山水与人文底蕴完美融合,让游人于闹市之中,也能尽览“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的东方诗意。(全媒体记者:刘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