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要闻
文润凤城 | 走进望海楼
  • 信息来源:海陵区新闻中心
  • 发布日期:2025-06-30 10:14
  • 浏览次数:

千年海陵,文脉绵长。这里,曾赓续胡瑗“明体达用”的薪火,留下王艮讲学的回响,回荡着梅兰芳婉转的唱腔,更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锦绣文章。悠悠凤城河滋养着海陵独特的文化气质,也吸引着八方来客。

为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芳华、彰显城市品格,海陵区融媒体中心全新推出“文润凤城”专栏,以文字为媒、图片为介,带您走进海陵的文化深处,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城市温度,共赴一场文化之旅。

望海楼是泰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凤城河风景区(4A级)内,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距今近八百年,明清重建,称“望海楼”。此楼屡毁屡起,大多毁于兵火而起于盛世。现望海楼为2006年重修,有“江淮第一楼”之美誉。2012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

“望海”之名的由来

望海楼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初名海阳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明万历三十一年( 1603年)楼又毁坏,仅存遗址。清康熙年间知州施世纶再次组织重建,更名为靖海楼。清嘉庆初年,望海楼再次出现险情,几欲倒塌,再一次拆除重建,并将楼基增高一丈二尺,使整座楼居于高台之上,更名鸣凤楼。抗战期间,楼被拆毁,2006年6月,望海楼重建恢复。

不少人有一个疑问,泰州看不到海,为什么有一座“望海楼”?

古代泰州东临黄海,从汉至唐一直是长江北岸最东边的海滨城市,早期泰州的地名称海阳、海陵,都与海有关,可以说泰州原本就是从海里“涨”出来的一座海城,这里的人们对海有着特殊的眷恋之情。以“望海”作为楼名,体现了泰州人对大海母亲的怀念。

《重修望海楼记》

2006年,泰州市政府决定重建望海楼。建成后的望海楼,高30多米,采用宋代形制,整座楼上下四层,外观三层环廊,主体色彩取栗壳、青灰二色,古朴典雅,与泰式建筑保持和谐一致的风格。

走进望海楼,序厅内,有一块大型镏金漆器《重修望海楼记》,是由范仲淹的第28代子孙范敬宜所写。

2007年,应泰州市人民政府之邀,范敬宜为正在重建的望海楼作碑文。在不到600字的文章里,范敬宜描述了泰州的历史、泰州的现在以及重修望海楼的意义,这篇文章被誉为现代版的《岳阳楼记》。

文章的前半段主要介绍泰州和这座楼的情况,提到这座楼是屡建屡毁,大多毁于战火而起于盛世。范老发出“岂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的感叹。文章的后半段,则用六个大气磅礴的排比,“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致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道出了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及认知。

2007年9月,这篇文章被人民日报转载。2010年被收录入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

走进望海楼

如今的望海楼,建在古城的东南角上,东南临城河,巍峨壮美。重檐歇山顶,上盖黑褐色琉璃瓦,典型的宋式彩绘外观,古朴、典雅、大气。二楼正中匾额“望海楼”由原书法家沈鹏所书,而三楼“江淮第一楼”由学者文怀沙所题写。

大幅壁画《海天旭日图》

沿台阶而上,进入望海楼二楼,一块高4.35米,宽10.02米的大幅壁画映入眼帘。这幅海天旭日图,由泰州著名画家吴骏圣历时一个月所画。

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将望海楼列入海陵后八景之一,名为“城楼眺海”,壁画正绘出了望海楼前波涛汹涌的景象。这幅海天旭日图从制作工艺上来说是属漆器艺术,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幅漆器作品。

来到四楼,一幅金箔牡丹图精美绝伦。整幅图色艳而不俗,寓意着泰州的未来前程似锦。

站在观景廊凭栏眺望,东边是古色古香的桃园景区,孔尚任的《桃花扇》在这里成稿;北边是梅园,记录着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和足迹;西边是为纪念评话宗师柳敬亭而建的柳园。沿着观景廊走一圈,独具特色的“戏曲三家村”城市文化景观尽收眼底。

如今,站在望海楼上,虽然看不见大海,然而,正如范老所写的,“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岁月沧桑,望海楼早已不是一个实称,而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标。它写下了这座城市与大海结下的不解之缘,也寄托着泰州人对大海的感恩与向往。(全媒体记者:潘佳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