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城西街道办事处
- 发布日期:2025-09-08 16:08
- 浏览次数:
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推动各族儿童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城西街道立足暑期教育契机,精心打造“石榴籽”成长课堂,通过“搭平台、优课程、强互动、建长效”四项举措,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趣味学习,让“各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一、搭建合作平台,夯实课堂基础
街道坚持“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原则,积极联动辖区优质教育力量,依托瀚林教育平台,构建“社区主导 + 机构执行”的课堂运行模式。一方面,由社区负责统筹协调、场地保障及宣传动员,筛选辖区各族适龄儿童参与,确保覆盖范围全面;另一方面,由瀚林教育平台承担课程研发、师资配备及教学组织工作,凭借其专业的教育经验,为课堂质量提供支撑,形成“权责清晰、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创新课程设计,融合双重目标
围绕“民族教育 + 艺术启蒙”双核心,街道联合教育平台精心设计多元化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文化浸润、技能培养”三位一体。一是开设民族文化基础课,通过影像资料、故事讲述等形式,介绍满族尊老传统、回族饮食文化等各民族特色习俗,帮助儿童建立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认知;二是设置艺术实践课,涵盖儿童美术、民族舞蹈、手工创作等内容,引导孩子们用画笔临摹民族服饰纹样、用肢体演绎民族舞蹈动作、用材料制作民族元素手工艺品,让民族文化在艺术实践中具象化;三是融入绘本阅读课,选取《中华民族一家亲》等主题绘本,通过集体阅读、故事分享,传递民族团结的温暖理念,让课程既有知识性又具趣味性。
三、丰富互动形式,深化教育效果
为避免课堂流于形式,街道注重以“互动体验”激发儿童参与热情,设计系列沉浸式活动增强教育感染力。在课堂启动阶段,开展“民族拍拍拍”“石榴籽抱抱团”等破冰游戏,通过“识别民族名称”“分享学习期待”等环节,拉近各族儿童距离,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设置“小组合作创作”模式,如共同完成“各族伙伴共欢乐”主题绘画、集体编排民族舞蹈片段,让孩子们在协作中增进了解、培养默契;在成果展示环节,组织手工作品展览、舞蹈表演等活动,让儿童在展示中收获成就感,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四、延伸活动链条,建立长效机制
街道着力构建“课堂 + 课外”联动的长效教育机制。一方面,在暑期课程结束后,规划开展“民族文化游园会”“亲子手工坊”等后续活动,通过“民族美食品尝”“亲子民族手作”等互动形式,将民族团结教育延伸至家庭,形成“家校社”协同教育合力;另一方面,建立课堂跟踪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家长座谈等方式,收集对课程内容、活动形式的意见建议,为后续课程优化、活动升级提供依据,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持续化推进,让民族团结之花长期绽放。
下一步,城西街道将继续优化课程体系、拓展资源渠道,不断创新民族团结教育形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构建和谐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