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泰州市海陵区人民政府城西街道办事处
- 发布日期:2025-09-30 16:42
- 浏览次数:
近年来,城西街道始终将河湖生态保护放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从健全治理体系、优化治理策略、凝聚治理合力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辖区内河湖生态环境实现显著改善,为建设生态宜居街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三级河长协同共进,明晰职责守护河湖
街道在基础建设之上,聚焦长效管护,构建起“乡、村两级官方河长 + 民间河长”的三级协同治理网络。该网络通过明晰各级职责,实现了分工明确与高效联动:乡级河长作为“指挥官”,统筹全局,把握治理方向;村级河长作为“前哨”,扎根一线,负责日常巡护与基础排查;民间河长则作为“触角”与“哨兵”,凭借其贴近群众的优势,及时反馈潜在问题与民众诉求。这一“官方主导、民间补充”的格局,有效贯通了治理力量与信息渠道,确保了从问题发现到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责任到人、闭环运行,杜绝了治理漏洞与责任推诿,使河湖守护工作持续发力。
二、一河一策精准施策,系统治理提升水质
街道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理念,坚决摒弃“一刀切”,针对不同河道的独特禀赋与问题,推行“一河一策”的精准治理模式。首先,聘请专业第三方为每条河道进行全面“体检”,通过科学手段精准诊断其污染根源与生态短板。随后,基于详实的“体检”报告,为河道量身定制综合治理方案,内容不仅包括立竿见影的污染治理措施,更涵盖生态修复、岸线整治等长远规划。这种精准化、系统化的治理方式,如同“靶向治疗”,大幅提升了治理效率与效果,有力推动了辖区水质的稳步改善与生态系统的持续恢复。
三、多方联动形成合力,长效机制保障治理
街道深知河湖治理的复杂性与系统性,着力构建“统筹协调、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它主动搭建平台,整合环保、农业、住建等部门的资源与专业力量,形成协同作战机制:环保部门聚焦水质监测预警,农业部门主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住建部门负责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改造,共同从源头削减污染。与此同时,街道建立了稳定的长效资金保障机制,年均投入超百万元,为河道日常管护、设施运维乃至治理技术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部门的紧密协作与资金的持续投入,最终构筑起“全方位治理+常态化保障”的长效体系,确保了河道治理成果的长期稳定与永续利用。
下一步,城西街道将在现有治理基础上,着力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水质实时监测与智能巡护。同时,深化公众参与,强化对“民间河长”的赋能激励,推动河湖保护从“政府主导”迈向“全民共治”,凝聚更强大合力,实现河湖的长治久清。